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健康科普 | 警惕舌尖上的“索命杀手”—米酵菌酸_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
首页 > 融合服务 > 医疗卫生 > 知识库

健康科普 | 警惕舌尖上的“索命杀手”—米酵菌酸

来源:长沙卫健 发布时间:2024-08-27 18:25 字体大小:

夏、秋季节,食品极易因天气炎热、潮湿,贮存不当而变质。近几年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显示,米酵菌酸是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病死率最高的致病因子之一夏秋季节高发,需高度警惕、严密防范。



什么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的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代谢产生,具有难发现、耐高温和毒性强的特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适宜生长温度范围较广,最适生长温度36~37℃,最适产毒温度26~28℃。米酵菌酸毒性强烈,无色无味,且在高温下稳定,100℃煮沸和高压蒸煮(120℃)均不能被破坏。



米酵菌酸的危害

酵菌酸中毒发病急、病情发展快。一旦食用了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后,潜伏期一般在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一两天后发病。
首先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晕无力。
重者出现头痛、肌肉痉挛、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休克甚至死亡。
米酵菌酸中毒无特效解毒药物,只需1毫克即可致命!一旦中毒,病死率高达40%至100%。



哪些食品容易产生米酵菌酸
1.谷类发酵制品:醋凉粉、凉皮、河粉、发酵玉米面、酸汤子、吊浆粑等。
2.变质鲜银耳和泡发不当的变质木耳。如果发现木耳出现发黏、发软,出现异味等情况,应该立即丢弃。
3.发酵薯类制品: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这些食品的制作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一旦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中毒。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生由鲜湿粉(如河粉)、凉皮及泡发木耳引起的中毒事件。


如何远离米酵菌酸中毒

1.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售、不食用酵米面等发酵面米食品

2.确保食品加工流程安全。制备发酵面米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一旦发现粉红、绿、黄绿、黑等各色霉斑,就不能食用;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要通风、防潮、防尘。

3.不食用变质银耳、木耳,也不要自行采食鲜银耳。食用木耳或银耳前要将其表面清洗干净,再用干净的容器和水泡发,泡发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耳片不成形、发粘、无弹性或有异臭味的不能食用,隔天泡制加工的银耳、木耳及其制品不能食用。

4.发生中毒后,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这样可减少米酵菌酸毒素的吸收,并带上可疑食品及时就医。需要注意的是,吃了同样食物的人,即使未出现明显症状,也应前往医院检查。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的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代谢产生,具有难发现、耐高温和毒性强的特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适宜生长温度范围较广,最适生长温度36~37℃,最适产毒温度26~28℃。米酵菌酸毒性强烈,无色无味,且在高温下稳定,100℃煮沸和高压蒸煮(120℃)均不能被破坏。



米酵菌酸的危害

酵菌酸中毒发病急、病情发展快。一旦食用了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后,潜伏期一般在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一两天后发病。
首先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晕无力。
重者出现头痛、肌肉痉挛、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休克甚至死亡。
米酵菌酸中毒无特效解毒药物,只需1毫克即可致命!一旦中毒,病死率高达40%至100%。



哪些食品容易产生米酵菌酸
1.谷类发酵制品:醋凉粉、凉皮、河粉、发酵玉米面、酸汤子、吊浆粑等。
2.变质鲜银耳和泡发不当的变质木耳。如果发现木耳出现发黏、发软,出现异味等情况,应该立即丢弃。
3.发酵薯类制品: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这些食品的制作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一旦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中毒。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生由鲜湿粉(如河粉)、凉皮及泡发木耳引起的中毒事件。


如何远离米酵菌酸中毒



1.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售、不食用酵米面等发酵面米食品

2.确保食品加工流程安全。制备发酵面米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一旦发现粉红、绿、黄绿、黑等各色霉斑,就不能食用;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要通风、防潮、防尘。

3.不食用变质银耳、木耳,也不要自行采食鲜银耳。食用木耳或银耳前要将其表面清洗干净,再用干净的容器和水泡发,泡发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耳片不成形、发粘、无弹性或有异臭味的不能食用,隔天泡制加工的银耳、木耳及其制品不能食用。

4.发生中毒后,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这样可减少米酵菌酸毒素的吸收,并带上可疑食品及时就医。需要注意的是,吃了同样食物的人,即使未出现明显症状,也应前往医院检查。



1

来? ?源:长沙疾控
通讯员:曾? ?媛
编? ?辑:杨胜男
校? ?对:刘兆衡?张丽娟
审? ?核:尹新发 李? ?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
健康科普 | 警惕舌尖上的“索命杀手”—米酵菌酸
154698
知识库
新闻稿
长沙卫健
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