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 警惕舌尖上的“索命杀手”—米酵菌酸
夏、秋季节,食品极易因天气炎热、潮湿,贮存不当而变质。近几年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显示,米酵菌酸是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病死率最高的致病因子之一夏秋季节高发,需高度警惕、严密防范。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的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代谢产生,具有难发现、耐高温和毒性强的特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适宜生长温度范围较广,最适生长温度36~37℃,最适产毒温度26~28℃。米酵菌酸毒性强烈,无色无味,且在高温下稳定,100℃煮沸和高压蒸煮(120℃)均不能被破坏。
1.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售、不食用酵米面等发酵面米食品
2.确保食品加工流程安全。制备发酵面米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一旦发现粉红、绿、黄绿、黑等各色霉斑,就不能食用;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要通风、防潮、防尘。
3.不食用变质银耳、木耳,也不要自行采食鲜银耳。食用木耳或银耳前要将其表面清洗干净,再用干净的容器和水泡发,泡发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耳片不成形、发粘、无弹性或有异臭味的不能食用,隔天泡制加工的银耳、木耳及其制品不能食用。
4.发生中毒后,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这样可减少米酵菌酸毒素的吸收,并带上可疑食品及时就医。需要注意的是,吃了同样食物的人,即使未出现明显症状,也应前往医院检查。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的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代谢产生,具有难发现、耐高温和毒性强的特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适宜生长温度范围较广,最适生长温度36~37℃,最适产毒温度26~28℃。米酵菌酸毒性强烈,无色无味,且在高温下稳定,100℃煮沸和高压蒸煮(120℃)均不能被破坏。
1.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售、不食用酵米面等发酵面米食品
2.确保食品加工流程安全。制备发酵面米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一旦发现粉红、绿、黄绿、黑等各色霉斑,就不能食用;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要通风、防潮、防尘。
3.不食用变质银耳、木耳,也不要自行采食鲜银耳。食用木耳或银耳前要将其表面清洗干净,再用干净的容器和水泡发,泡发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耳片不成形、发粘、无弹性或有异臭味的不能食用,隔天泡制加工的银耳、木耳及其制品不能食用。
4.发生中毒后,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这样可减少米酵菌酸毒素的吸收,并带上可疑食品及时就医。需要注意的是,吃了同样食物的人,即使未出现明显症状,也应前往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