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沙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长沙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4年1月3日在长沙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长沙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李科明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齐心协力,锐意进取,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一)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目标11.5%。实际增长14%(2003年各项指标均为预计数),高出目标2.5个百分点,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28.2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8%、20.3%和10.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0∶41.5∶48.5调整到8.9∶42.5∶48.6。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投资的强力拉动,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二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强劲支撑,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9.7%,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三是有效克服了“非典”疫情及水旱灾害的冲击,将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持和巩固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预期目标20%以上。实际增长34.4%,高出目标14.4个百分点,总额达480.6亿元。2003年投资的主要特点,一是投资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到55%,提升3.4个百分点。二是筹融资工作成效显著,资金到位良好。新增国内贷款占全省新增总额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与开行签定政府信用贷款合同107亿元,到位27.7亿元,引进市外资金(外资及内资)271.5亿元,市商业银行集合委贷筹集重点工程建设资金9.2亿元。三是新开工项目增多,全年超过700个,比上年增加300个。“五城会”场馆及配套项目、城市主干路网等35项重点工程完成投资85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预期目标60亿元。实际完成75亿元,增长36.4%。
——进出口总额增长预期目标5%,其中出口增长3.9%。实际完成进出口总额19.8亿美元,增长19%,高出目标1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6亿美元,增长3.9%,与目标持平。
——直接利用外资预期目标4亿美元。实际完成5亿美元,增长52.4%;引进市外境内资金230亿元,增长7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预期目标12.5%。实际增长12.6%,完成452亿元。
——城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预期目标分别为9%和7%。实际分别增长9.8%和7.4%,分别达9900元和3636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期目标为5%以内、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万个。实际分别为4.2%和8.1万个。
——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目标为5‰以内。实际为4.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目标101%。实际为100.8%。
其它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为:
——全部工业增加值268.5亿元,增长18.9%,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5.5%;工业总产值840亿元,增长20%,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27.8%;完成技改投资66.3亿元,增长51.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6%,提升12.8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91亿元,增长25%。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7亿元,增长5.4%。
——接待境内外游客2165万人次,增长4.7%,旅游总收入117.4亿元,增长14.6%。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7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70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80亿元和15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47亿元,比年初多贷380亿元。
——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558万人、62万人和494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率达96%。
(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年专利申请量1860件。教育“两基”成果巩固提高,长郡、雅礼等教育集团健康发展,长沙大学“专升本”进展顺利。体育事业迈上新台阶,成功协办了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获得19枚金牌,取得总分名列第五的好成绩。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市报业集团、广电集团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园项目有序推进。卫生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夺取了防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市中心医院、市急救中心、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等项目顺利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编制了《长沙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创建园林城市通过省级验收,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05万平方米,第一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投产运行,固体废弃物处理场启动使用,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70%,提高9.6个百分点。民政、人口、妇女、儿童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发展。
虽然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态势,但也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竞争力不强,有影响的大型企业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不多;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偏低,工业基建和技改投资仅占16.6%;启动消费的效果不明显,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经济外向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增收压力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仍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万多人,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14万人,另有农村富余劳动力近70万人需要转移就业。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坚持不懈地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及“十五”计划目标,按照“五个统筹”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00亿元台阶,达1050亿元,增长12%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5亿元,增长18%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亿元,增长13%以上。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5%。
——进出口总额22亿美元,增长11%,其中出口11.2亿美元,增长5%。
——直接利用外资6亿美元,增长20%。
——全部工业增加值320亿元,增长15%以上,其中规模工业增长20%;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18%以上,力争突破1000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增长22%;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90亿元、税收26亿元,分别增长25%和20%。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3亿元,增长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万个。
——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分别扩面3万人、8万人和4.5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0.5平方米左右。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75%。
提出以上预期目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考虑了各种发展因素以及资源、要素支撑能力,同时适当留有余地,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三、实现2004年预期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努力扩大有效需求
为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在保持投资适度快速增长的同时,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力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
——继续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力拉动。积极引导投资方向,突出产业发展。初步提出2004年重大建设项目113个,当年计划投
资304亿元,其中产业发展项目62个,年度计划投资占重大项目当年投资的42.7%。实施市属重点工程56项,投资85亿元,加快推进河西科教新城和天心生态新城、“一洲两岸”、岳麓大道、远大路、韶山路二期、人民东路延长线、黄兴北路以及长沙电厂、天然气利用工程、霞凝港二期等项目实施,力争启动引水及水质环境工程、三叉矶大桥、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争取长株潭城市群湘江防洪景观道路和长善垸污水处理工程列入2004年世行贷款计划,继续加强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南北货站搬迁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大力拓展筹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投资格局。56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力争国家和省级预算内资金以及政策性银行贷款共45亿元,各大商业银行贷款50亿元,利用外资50亿元,自筹资金240亿元,其他资金180亿元。
——着力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强城乡道路、电力设施等项目建设,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和条件。鼓励创新消费品种,出台和落实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大普通商品房建设力度,健全经济适用房和进城农民工廉租房供应保障体系,发展汽车连锁经营服务,加快停车场建设,不断壮大住宅、汽车等热点消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激活农村消费。进一步拓宽信息服务、社区服务、中介咨询、教育、休闲业等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强化政策导向和宣传,扩大旅游、购物以及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子女教育等外来消费。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努力扩大出口需求。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采用加工贸易方式,特别是来料加工贸易,降低对出口退税的依赖程度。积极组织工程机械、应用软件、鞭炮烟花等优势产业及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民营企业大胆走出去,努力拓展发展空间。
(二)突出产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根据我市产业结构特点,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16%和11%,才能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因此,必须突出抓好产业发展,不断增强我市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
——继续保持工业对经济增长的强力支撑。抓紧编制我市“生产力布局规划”,加强产业导向,促进健康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完成工业基建和技改投资96亿元,增长20%。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抓好“十大标志性工程”和“两区六园”开发建设,特别是韩国玻壳、长烟技改、长丰二期、湘江涂料、青岛啤酒、中科软件、三湘客车、中联重科及三一重工扩建等项目建设,继续推进“麓谷”基地、先进制造基地等项目实施。基本完成国企改革,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切实抓好花卉苗木、有机茶叶、特种水产、优质水稻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规模经营,建设万头奶牛基地。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抓好红星肉食深加工、加华牛业、谊信创汇、盛湘米业等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服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继续推进县乡公路改造、县城电网工程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力争完成投资10亿元,进一步抓好人畜饮水、农村能源以及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等项目实施,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提升发展服务业。在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档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加快推进金霞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旅游资源,抓好生态动物园、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等项目实施,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充分利用国际会展中心、现代农博中心等基础设施条件,培育会展品牌,发展壮大会展业。落实相关政策,规范、搞活二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推进社区服务网络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咨询、评估等新兴服务业。
(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事业全面繁荣。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切实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加强就业与社会保障信息网络项目建设,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整合利用智力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力争长沙大学“专升本”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加快市群众艺术馆、社会科学活动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生态市”和“园林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发展新闻、出版、民政、人口、妇女、老龄、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
全面启动“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国家和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把“十一五”规划编制纳入工作议程。2004年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研究“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分析预测主要预期目标,研究提出发展战略及重大建设项目,初步形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使我市规划编制工作成为统一认识、凝聚人心、提升思路的过程。
(四)加强和改进项目工作,为全面完成各项预期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将加强重大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把推进“三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工作落实到一个一个项目上。切实加强项目基础工作,建立以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各级各部门工作为支撑的项目生成机制,不断充实和完善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库,力求做到规划一批发展项目、包装一批储备项目、推进一批重大前期项目、抓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推出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实现项目工作的良性循环。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健全完善项目前期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一批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实行“非政府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放宽准入,加强服务,创造有利环境,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各位代表,2004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将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在中共长沙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务实进取,奋力拼搏,确保全面完成市人大会议审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