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及市本级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关于全市及市本级2003年财政预算
执行情况和200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4年1月3日在长沙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长沙市财政局局长 姚永春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及市本级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2003年汇总各区县(市)人大审议批准的一般预算收入调整预算为57.03亿元,全年预计完成58.78亿元,为预算103.07%,比上年增加12.71亿元,增长27.59%。全年预计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消费税和增值税75%部分,下同)23.25亿元,为年任务99.66%,比上年增加2.78亿元,增长13.58%。全市财政总收入(含一般预算收入、国土收入、所得税净上划收入和上划中央“两税”,下同)预计完成100.02亿元,比上年增加24.55亿元,增长32.53%。2003年汇总各区县(市)人大审议批准的一般预算支出调整预算为70.51亿元,加上省追加支出等,全市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77.28亿元,全年预计完成76.41亿元,为预算98.87%,比上年增加13.86亿元,增长22.16%。
2003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省应给予的税收返还补助、各项结算补助、上年结转支出及结余等,减去一般预算支出和上解支出后,全市可实现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
全市基金收入预计完成11.87亿元,为预算167.66%,比上年增加6.61亿元,增长125.67%;基金支出预计完成10.65亿元,为预算149.37%,比上年增加5.21亿元,增长95.77%,主要是随着基金收入的增加,相应增加支出。
(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1、市本级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调整预算为31.62亿元,全年预计完成32.35亿元,为预算102.31%,比上年增加5.99亿元,增长22.72%。2003年市本级预计完成上划中央“两税”8.87亿元,为年任务96.1%,比上年增加0.32亿元,增长3.74%。
市本级基金收入预计完成9.89亿元,为预算185.21%,比上年增加5.67亿元,增长134.36%。
主要收入的分项预计完成情况是:
工商税收19.92亿元,完成预算97.27%,比上年增长13.31%;
农业等四税收入2.03亿元,完成预算102.53%,比上年增长56.15%,主要是契税增加较多;
企业收入2.2亿元,完成预算129.41%,比上年增长3.77%;
其他收入5.78亿元,完成预算114.68%,比上年增长87.66%,主要是2003年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行政性收费增加较多;
专项收入2.42亿元,完成预算100%,比上年增长6.14%。
2、市本级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调整预算为35.28亿元,加上省追加支出及补助下级支出等,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36.05亿元,全年预计完成35.45亿元,为预算98.34%,比上年增加7.7亿元,增长27.75%。
市本级基金支出预计完成8.45亿元,为预算159.43%,比上年增加4.27亿元,增长102.15%,主要是随着基金收入的增加,相应增加支出。
主要支出的分项预计完成情况是:
基本建设支出2.68亿元,为预算98.17%,比上年增长16.52%;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2.07亿元,为预算100%,比上年增长1.97%,增幅低的主要原因是,上年用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的国有资产变现收入,安排了工业资产经营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
科学支出1.57亿元,为预算100%,比上年增长24.6%;
农业支出1.34亿元,为预算100%,比上年增长36.73%;
教育支出1.6亿元,为预算100%,比上年增长25%;
城市维护费6.65亿元,为预算100%,比上年增长35.99%;
行政管理费2.38亿元,为预算95.2%,比上年增长30.05%;
公检法司支出4.39亿元,为预算98.21%,比上年增长33.03%;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0.82亿元,为预算100%,比上年增长28.13%;
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98亿元,为预算100%,比上年增长24.69%;
专项支出1.69亿元,为预算100%,比上年增长19.01%;
其它支出(包括工交部门事业费、税务部门事业费、文体广播事业费、政策性补贴支出等)7.28亿元,为预算95.41%,比上年增长34.07%。
3、市本级收支预算平衡情况
2003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省应给予的税收返还补助、各项结算补助、上年结转支出及结余等,减去一般预算支出和上解支出后,市本级可实现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
(三)收入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200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长较快,突破了100亿元大关,其主要原因是:(1)我市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为工商税收的增加奠定了较好的税源基础,工商税收的增加额占财政总收入增加额的比重为61.43%;(2)我们加大对国土收入的征管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国土收入的增加额占财政总收入增加额的比重为25.62%;(3)2003年起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行政性收费的增加额占财政总收入增加额的比重为12.95%。
二、2003年财税主要工作情况
(一)财政收入登上新台阶
2003年,在财源建设方面,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工业技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全市财源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在收入征管方面,国税、地税、财政等征管部门强化依法理财治税,深入开展大宣传、大教育、大管理、大清理、大执法行动,重点清理了房屋出租、基建队伍、交易市场、高收入群体的纳税情况。同时,严格控制减免,确保了财政收入的及时入库和稳步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的年增量,均创历史最高。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体现了我市经济发展平台进一步宽广、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的成果。同时完善了收入增长机制,为今后全市财政经济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财政支出呈现新亮点
2003年,我们一方面按照“一增、二压、三保”的预算安排原则切实优化支出结构;另一方面,预算执行中严格管理,财政支出体现公共保障的新亮点。全市共安排抗击“非典”、防治“血吸虫”、建设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等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资金7000万元;全市拨付低保资金近1亿元,低保人数达11万人。仅市本级就投入4.5亿元用于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的扫尾工程;市本级还投入县乡公路改造资金2000万元;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资金比上年增加300万元;新增政府偿债风险准备金8000万元;根据人大代表的议案,市本级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贷款担保机制,共投入4650万元;建立下岗职工小额贷款担保基金3000万元。
(三)财政管理取得新突破
2003年,我们在财政管理与改革方面实行了新的举措。进一步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取消二级单位非税收入过渡户,建立票款同步的制约机制;集中清理了财政“空饷”人员;推行“单位开会、财政结算”的会议及接待定点改革;将二级机构的财务收支和部分重点工程指挥部管理费纳入会计集中核算;市本级全面铺开了2004年部门预算改革工作,严格按预算法要求,规范了预算编制程序和办法,财政支出预算进一步公开、透明、细化;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设立改制企业资产处置收入“双控账户”,产权招商与监管取得新的进展。同时,我们清理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实行政务公开;组织财政收入级次检查,维护了财经秩序;推行资金呈报、拨付的限时服务办法,规范了财政管理,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
2003年的财政运行情况良好,圆满完成了人大批准的各项财政预算任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财政收入增收结构不尽合理,税收收入的增长明显低于非税收入增长,而且级次之间、区域之间收入增长极不平衡;二是税收征管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偷漏税、违规引税、收入混库等问题时有发生;三是乡镇财政基础仍然薄弱,消赤减债工作任重道远;四是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三、2004年预算草案
2004年,我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促进发展,强化征管,优化结构,推进改革,提高效益。收入规模登上新的台阶,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0亿元。支出结构实现新的优化,增加发展引导资金,降低行政成本,规范项目资金管理,保障各项重点及法定支出,确保收支平衡。财政改革取得新的成效,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推进和完善财政改革。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及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对2004年预算拟作如下安排:
(一)全市预算安排
2004年汇编全市一般预算收入66.05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加9.95亿元,增长17.74%。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0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7.99%。2004年汇编全市一般预算支出78.49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加10.66亿元,增长15.72%。全市上划中央“两税”26.08亿元,比上年增加2.83亿元,增长12.17%。
全市基金收入6.13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加0.55亿元,增长9.86%。全市基金支出7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加1.03亿元,增长19.18%。
根据汇编的全市2004年收支预算,当年一般预算收入为66.05亿元,加上省应给予的税收返还补助及各项结算补助等22.33亿元,上年结转支出及结余1.3亿元,当年财政收入总计89.68亿元;当年一般预算支出为78.49亿元,上解支出9.25亿元,调出资金0.6亿元,当年财政支出总计88.34亿元。收入大于支出1.34亿元。这些数据是区县(市)初编预算汇总的结果,待各区县(市)人大审议批准后,我们再将汇编结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备案。
(二)市本级预算安排
1、市本级收入预算安排
2004年安排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35.73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加4.88亿元,增长15.82%。上划中央“两税”9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市本级基金收入4.62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加0.23亿元,增长5.24%。
主要收入的分项安排情况是:
工商税收2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1%;
农业等四税收入2.2亿元,比上年增长8.37%;
企业收入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9.09%;
其他收入5.29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3.6%;
专项收入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3%。
2、市本级支出预算安排
2004年安排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38.68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加4.9亿元,增长14.51%。
市本级基金支出5.17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加0.54亿元,增长13.4%。
主要支出的分项安排情况是:
基本建设支出2.08亿元,比上年下降18.43%,主要是上年举办“城运会”,场馆建设资金安排较多;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7%;
科学支出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8%;
农业支出1.79亿元,比上年增长35.61%;
教育支出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67%;
城市维护费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8%;
行政管理费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3%;
公检法司支出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2%;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0.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5%;
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78亿元,比上年增长8.17%;
专项支出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3%;
总预备费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7%;
其它支出(包括工交部门事业费、税务部门事业费、文体广播事业费、政策性补贴支出等)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3、市本级收支预算平衡情况
2004年,市本级安排一般预算收入35.73亿元,加上省应给予的税收返还补助及各项结算补助等8.94亿元,上年结转支出及结余0.8亿元,当年财政收入总计45.47亿元;当年一般预算支出为38.68亿元,上解支出5.89亿元,调出资金0.6亿元,当年财政支出总计45.17亿元。收入大于支出0.3亿元。
(三)有关收入增长比例计算方法的说明
2003年,行政性收费受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增加较多,而且这块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不高;同时,2004年国土部门将上收归口管理,有关收入政策尚未明确。因此,在计算2004年一般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比例时,剔除了2003年行政性收费和国土收入的非正常增长因素。
四、完成2004年预算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调控机制,做强经济、壮大财政,促进经济与财政相互协调
2004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找准促进经济、壮大财政的切入点,实现经济与财政的良性互动。一是增加财政直接投入与放大财政贴息效应相结合,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二是增加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大工业投入;增加对农村、农业的投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调整商贸资金投入结构,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三是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继续坚持依法理财治税,严格收入征管,加大清理力度,确保应收尽收。
(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促进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
2004年,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的着力点是全面推行部门预算,进一步搭建公共财政框架,确保各项重点支出,统筹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对单位的人员经费根据“定编、定额”原则,按标准严格实行工资统发;对单位的公用经费实行“分类、分档”,严格控制;对专项资金按要求全部落实到项目,规范管理,锱铢必较。一是市本级安排4000万元支持县乡公路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增加财政直接投入与财政贴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建设,安排“血防”专项资金。二是市本级安排工业发展资金1.5亿元,用于企业改制与发展;并将认真落实支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资金和税费优惠政策,确保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安排500万元专项用于城乡特困家庭子女高等教育补助。三是保持农业、科学、教育等法定支出的增长,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理顺财政关系,完善收入增长机制,促进各级财政收入增长相互协调
理顺关系,完善机制,促进各级财政收入协调增长是2004年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创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将依靠投资拉动的“机遇型”财政增长机制逐步过渡为依靠经济发展带动的“内生型”增长机制。二是进一步严格收入级次管理,加强对收入的全程监管。三是抓住机遇,理顺各级财政分配关系,促进全市财政收入增长的整体平衡。四是规范招商引资优惠办法,防止区域内的不良竞争,促进招商项目在区域间的合理分布,确保区域间财源的协调增长。
(四)调节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不同社会群体间相互协调
进一步发挥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加快我市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加大对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力度,完善跟踪服务机制,做到“小税大抓”。二是从资金筹措和监管上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企业离退休人员、城市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同时配合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推进再就业工程。三是市本级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地区村干部误工补助;做好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并对特困农户实行困难救助制度。
(五)深化财政改革,完善运行机制,促进财政管理与其他各项改革相互协调
在巩固完善已出台的各项财政改革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项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确保部门预算改革与其他各项财政改革相互促进。推进国有投资公司管理体制改革,在分离公司性债务和政府性债务基础上,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国有投资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支持公用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建立效益、责任、待遇相挂钩的新机制。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的处置程序,对财政拨款形成的资产,实行公开处置、以旧换新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行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全程跟踪问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2004年是我市“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的起始之年,完成财政收支任务意义重大。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全面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全市改革开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