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2004年一季度长沙经济运行研究报告_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
首页 > 市政府 > 市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 > 2004年 > 第07期(总第26期)

2004年一季度长沙经济运行研究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05-04-18 13:20 字体大小:

 

2004年一季度长沙经济运行研究报告

 

(长沙市统计局 二OO四年四月十六日)

 

  2004年是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的开局之年,在规模工业和投资需求两大引擎的拉动下,首季长沙经济实现强势增长。初步测算,一季度长沙市生产总值达230.76亿元,同比增长148%,增幅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增幅创近十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42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7.99亿元,增长23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6.35亿元,增长10.6%。在生产总值增幅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4、8.4和6.0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2.4%、56.9%和40.7%。在三大需求中,消费、投资、出口分别拉动GDP增长6.6、7.4和0.8个百分点,其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生产总值的拉动力分别提高1.1和1.0个百分点。首季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引擎作用明显增强,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市场物价温和上扬。从总体上看,全市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内生增长能力逐步增强,宏观经济景气持续攀升。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农村经济:一号文件效应显现,农业增长来势喜人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公布和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支持种粮政策的相继出台,2004年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来势很好。一季度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26亿元,同比增长5.1%。2004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迅速将中央的扶农政策落实到农户,及早做好农村备耕准备,切实搞好种子、化肥等农资供应,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据调查,粮食播种面积有所恢复,全市共落实粮食种植面积54.86万亩,同比增长.8%,其中早稻种植237.19万亩、晚稻种植281.78万亩,分别增加63.6万亩和69万亩;有91%的农户准备种植优质稻。同时,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加大,一季度全市农民人均生产投入为413元,同比增长32.0%,高于同比增幅18.0个百分点。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一方面引导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牛奶无抗生素、生猪无瘦肉精的生产;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养殖业,主要畜产品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出栏肉猪189.46万头,同比增长7.7%;出栏牛3.38万头,同比增长30.5%;出栏山羊24.22万头,同比增长18.5%;牛奶产量3580吨,同比增长22.6%。

(二)工业经济:规模工业全面提速,支柱行业强劲拉动

一季度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205.29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7.77亿元,同比增长31.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0.97亿元,同比增长31.4%,增幅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创近七年来同期规模工业最高水平。在各种经济类型中,股份制、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仍是规模工业增长的重要生力军,其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3.4%和34.3%。

全市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有:一是支柱行业成为带动整体工业加快增长的主动力。六大支柱行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制造业五大行业同比增幅均在45%以上,六大支柱行业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6%。在支柱行业的带动下,全市35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近七成的行业生产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二是近年来工业投资所聚集的能量逐步释放,成为工业强劲增长的源泉。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投资规模逐年加大,长沙工业已经逐步取得了技术及规模上的领先优势,工业经济整体综合实力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支撑长沙规模工业的一大批骨干企业,如三一重工、长丰汽车、LG飞利浦曙光等近年来无一例外都具有相当大的投资力度。三是高技术集群和标志性工程高速发展成为工业发展决定性的牵引力。高新技术集群和十大标志性工程是支撑长沙工业经济的基石,多点突破造就了工业的全面提升。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2亿元,在规模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为25.9%,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2%,增幅高于全市规模工业5.8个百分点;标志性工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3.7亿元,在规模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为66.1%,标志性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3%,其中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

工程、汽车工程、新材料工程分别增长70.5%、

60.4%、51.0%和49.5%。

(三)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总额增势强劲,投资结构积极调整

一季度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39亿元,同比增长39.9%,增幅同比提升10.3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29亿元,同比增长46.7%。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4.91亿元,同比增长43.3%,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38.6%;房地产投资增势不减,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24.65亿元,同比增长30.7%。一季度全市投资运行呈现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施工项目启动迅速。2004年是我市“大干新三年”的关键年,年初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启动,岳麓大道、韶山路、人民路等多条道路拓改和整治工程于3月份全面开工,截至3月底,全市在建施工项目达484个,同比增长65.8%;其中新开工项目达139个,同比增长58.0%。二是投资活力进一步增强。一方面体现在非国有投资增长加快,一季度全市非国有投资达61.8亿元,同比增长50.5%,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8.4%,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体现在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占据主体,一季度全社会投资中自筹资金占600%、国家预算资金占2.7%、国内贷款占15.0%、利用外资占4.3%、其它资金占18.0%。三是以住宅为主体的房地产开发保持供求平衡。一季度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4.65亿元,其中住宅投资额达17.9亿元,占73.0%;全市房屋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中住宅分别占76.5%和78.7%。商品房销售形势继续看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63.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0%,其中销售给个人61.2万平方米,占96.0%。

(四)消费品市场:消费层次全面提升,消费热点渐趋成熟

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18亿元,同比增长14.1%。伴随着住房、汽车、电子通讯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出现新的转折,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食品追求绿色营养,穿着讲究舒适时尚,家居崇尚美观个性,出行讲求私家轿车。新的消费理念,促进消费层次全面升级,推动消费热点逐渐成熟。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汽车类零售额达8.34亿元,同比增长35.3%。居民购买商品房达15.04亿元,同比增长41.8%。在商品房销售的带动下,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长92.1%,金属材料类零售额增长3.04倍,家具类零售额增长63.3%。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宏观经济景气持续攀升

一季度我市宏观经济平稳向上,生产总量、企业盈利、工业产品销售、固定资产投资等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为景气区间,表明了全市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从即期景气指数来看,一季度全市企业景气指数为139.7,同比提升6.9点,比上季度提升8.7点,达到和超过预期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3.7点,同比提高2.7点,比上季度提高3.6点,企业家信心持续提高。从预期景气指数来看,企业家对下期全市宏观经济发展前景持较为乐观态度,信心指数继续攀升,达到近三年来的同期高点。预计二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走强,企业景气指数将达到149.7,同比提高6.9点,比一季度提升10.0点;企业家信心指数将达146.9,同比提高3.4点,比一季度提升3.2点。

(二)经济双引擎效应明显

年初以来,规模工业和投资需求继续在经济加速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拉动长沙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从产业结构看,出现了第二产业强势发展的态势,而其中规模工业增长尤显突出。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2.1%,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3.5%,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6.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有效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此同时,投资引擎强劲地拉动长沙经济进入快速增长轨道,从三大需求角度看,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0%,拉动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拉动力度为近年来少见。

(三)经济运行质量稳步上升

一是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2.50亿元,同比增长41.9%,高于GDP增幅27.1个百分点。从税务资料看,一季度全市二、三产业税收增幅分别高达44.1%和4.2%。

二是工业经济效益强势上升。2月止,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17亿元,同比增长23.9%;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9.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1.1,同比提高14.6个百分点;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5852元/人,同比增长24.5%;总资产贡献率为16.8%,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1.4%,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9%,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7%,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在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一季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2元,同比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580元,同比增长16.3%,增速达到近十年来新高;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72.95亿元,比年初增长9.5%。

(四)市场物价温和上扬

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2003年价格总水平翘尾因素的影响,使我市市场物价呈现温和上扬态势。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5,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2.6、衣着类价格指数为104.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指数为106.0、居住类价格指数为104.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5。一季度物价上扬的成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特别是粮食、食用植物油、鲜菜、肉类及肉制品等食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二是以原材料、燃料为代表的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客观上推动着价格总水平的上扬;三是消费需求增强和消费能力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物价的上涨,一季度值元旦、春节两大节日,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2228元,同比上升5.1个百分点,加之2003年底补发公务员及国有事业单位职工上调工资等,均拉动了物价水平的上升。

三、经济运行中值得警示的几个问题

(一)能源及原材料供应紧张矛盾凸现

近年来,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使钢材、水泥等原材料需求急剧增加,造成了目前原材料供应较为紧张的状况,不少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一季度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达98%,其中钢材上涨253%、有色金属材料类上涨136%,对企业效益的提高产生了一定影响。加之2003年下半年降雨量严重减少,水电生产受到影响,用电缺口较大(达25%以上),以电力为主的能源短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行业的发展。对此,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超前调控、增加投入、整合资源等方式提高能源、原材料的供应能力。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警惕能源、原材料紧张再度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确保全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同步上升。

(二)工业发展不尽平衡

从一季度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看,主要存在三个不平衡因素:一是标志性工程企业发展不平衡,在标志性工程保持323%高速增长的状况下,食品加工工程、精细化工工程、绿色家电工程、生物医药工程、精品纺织工程等标志性工程企业的发展不及全市规模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其中精品纺织工程还出现了同比下降10%的状况;二是重点园区间发展不平衡,从一季度工业增加值看,“六园”中除浏阳生物医药园外,其它五园所实现的增加值均未突破亿元,个别工业园仍未打造出一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是效益结构不平衡,在国有控股的170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有103家企业出现亏损,亏损面高达60%,这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较大困难。因此,各级政府要重点突破,加强监督,一方面在园区建设中注重建设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突出园区发展特色,有效利用园区资源,充分发挥好园区的载体作用;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企业增效提供发展平台,促进全市工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工业投入仍显不足

一季度尽管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速较快,在投资额中占比也有所提高,但不及第三产业投资占比的一半,与沿海工业发达城市的工业投入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根本上讲长沙工业发展规模仍然偏小,集约程度不高,能形成强有力产业链的项目不多,尤其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产业层次较低。虽然我市对工业的投资逐年增加,但由于长沙工业底子较薄,整体规模不大,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而言长沙工业投资仍显不足。因此,要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继续加大对工业的投入,扩大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信用机制,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不断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果。

(四)粮食安全问题应引起重视

虽然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由于受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全市人均耕地仅为059亩,已越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97亩的警戒线。尽管粮食市场总体仍供大于求,但未来的粮食安全形势并不乐观,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需求总量将呈刚性增长,另一方面由于耕地、水资源等因素的制约,短期内较大幅度提高粮食供应能力存在一定难度,这次粮食价格上涨就给我们亮出了一个粮食安全生产的警示。如果粮食安全问题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粮食供应偏紧的“拐点”则有可能在近几年内出现,从而引发更大范围的价格波动。对此,政府要引起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弃田、抛田现象,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首先保证以生产粮食为主的永久性基本农田不能减,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
2004年一季度长沙经济运行研究报告
7875
第07期(总第26期)
新闻稿
市政府办公厅
200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