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天心区“十三五”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十二五”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
一、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工业持续快速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二)工业布局基本成型,特色工业初步呈现
(三)技术创新有新进展,节能减排取得成效
(四)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信息产业来势较好
二、“十二五”经济和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 ?“十三五”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三部分 ?“十三五”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向与战略重点
一、实施“科技兴工”计划,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强度,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二)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支柱产业综合竞争力
二、推广“互联网+”行动,促进两化融合互动发展
(一)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二)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于节能减排,推进两型社会发展
(三)大力建设信息产业的园区和基地,做大做强信息产业
(四)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三、全面扶持中小企业,支持企业加快发展
(一)全面落实金融政策
(二)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三)支持企业研发投入
(四)提高企业协作配套水平
(五)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第四部分 ?“十三五”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一、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天心区产业升级
二、创新模式高效率高价值二次发展天心经开区
三、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建设暮云经开区基础设施
四、加强培养和引进经济和信息化经营管理人才
五、加强和改进对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天心区“十三五”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二五”以来,天心区大力实施“南拓西接、扩容提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天心区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和信息化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部分 ?“十二五”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
一、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工业持续快速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十二五”以来,天心区克服宏观经济发展不利因素影响,着重抓产业引导和扶持,抓项目建设,抓优质服务,抓调度协调,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发展能力不断提升。2011-2015年的5年当中,天心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25.5亿元、398.7亿元、398.5亿元、433.7亿元和471.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8.7%、25.5%、11.6%、8.0%和5.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为82.7亿元、80.1亿元、103.9亿元、120.1亿元和120.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9%、21.8%、12.3%、7.5%和6.2%,占全区GDP比重分别为15.4%、15.6%、17.6%、18.5%和17.4%。
2015年,全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71.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8%;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7%。工业活力进一步增强,规模工业企业数持续增长,从2011年的52家到2015年的98家。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升,利税总额从2011年的46.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3.1亿元。
“十二五”期间,天心区经济和信息化主要指标值以及指标的增长情况,见表1。
表1??“十二五”期间天心区经济和信息化主要指标值以及指标的增长情况
时间 指标值及增长值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
主要指标 | 指标1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总产值(亿元) | 325.5 | 398.7 | 398.5 | 433.7 | 471.0 |
同比增长(%) | 18.7 | 25.5 | 11.6 | 8.0 | 5.2 | ||
指标2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82.7 | 99.6 | 103.9 | 135.4 | 155.0 | |
同比增长(%) | 10.9 | 21.8 | 12.3 | 7.2 | 6.1 | ||
指标3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增加值(亿元) | 82.7 | 80.1 | 103.9 | 120.1 | 120.0 | |
同比增长(%) | 10.9 | 21.8 | 12.3 | 7.5 | 6.2 | ||
占全区GDP比重(%) | 15.4 | 15.6 | 17.6 | 18.5 | 17.4 | ||
指标4 | 工业投资(亿元) | 59.2 | 80.6 | 74.5 | 49.1 | 34.0 | |
同比增长(%) | 18.2 | 21.1 | -19.3 | -25.5 | 11.8 |
(二)工业布局基本成型,特色工业初步呈现
“十二五”期间,全区工业在工业布局、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特色工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加快了工业布局,产业在园区得到集聚发展。天心经开区、暮云经开区两个工业园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工业园区正在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工业增长极,天心区的工业格局基本成型。
二是工业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优势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坚持“做强主导产业、做新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的结构调整思路,加快提升工业经济发展层次,初步形成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特色工业体系。“十二五”期间,光伏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电器和电子加工产业这三大主导产业取得较大加快,产业支柱作用明显增强。2015年,这三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的比重达到75%,比2010年提高2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远远超过传统的行业,实现总产值101.3亿元,同比增长8.3%,占整个工业经济的比重为23.4%,比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产值增速高出0.8个百分点。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做大做强,成为天心工业的中坚力量。
三是随着全区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对传统产业的不断改造提升,一批企业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区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工业成为天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内拥有国内首家研发光伏、风电传感器和监测设备的全程数控有限公司,拥有省内唯一一家电器设备检测和研发的电器研究所,以及专业生产会议表决系统的中天电子等企业。
(三)技术创新有新进展,节能减排取得成效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加大,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2011~2015年间,区内企业(含驻区企业)共申请专利371项,有280项获得授权,其中发明专利214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不断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搭建了科技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高层次科技合作平台,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主要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10余家大学及研究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形成了社会化的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产学研联合已形成普遍性和多元化的格局。
2011~2015年间,天心区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每年同比下降8%,能耗每年同比下降6%以上,处于全省一流水平。天心区通过大力倡导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着力发展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一方面重点围绕铸造、冶炼、表面处理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大力推行节水改造、节能变频、废旧原料回收、余热利用等先进技术,加强了对传统产业的提质改造、优化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努力把科研技术运用到清洁生产改造、废旧物资利用、资源配置整体优化的过程中,培植了一批节能降耗典型示范企业。长沙电机厂、德泽实业、天鹅工业泵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和再生原料综合利用工程,大大降低了能耗。另一方面,天心区通过采取创建示范典型、开展节能宣传等形式,浓厚了工作氛围、强化了民众支持。组织辖区企业召开了《节约能源法》的学习培训和企业节能降耗专题交流会,发放了《企业节能知识手册》、《能源统计知识手册》及《节约小常识》等宣传手册和资料,广泛宣传节能法律法规、政策、先进典型和新技术、新产品,引导工业企业积极创建“两型企业”,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效益同步提升,为“两型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信息产业来势较好
坚持在工业中推行信息化应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互动发展。着重发展太阳能光伏、电器产品、机械和电子、智能仪器仪表、网络和通信设备等电子信息制造业,以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建设为核心,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软件产业;进一步深化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经营和管理、销售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的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建设,特别是推进“无线长沙”建设步伐,加快了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步伐,2011年至2015年间,共建设移动网络基站1072个,WLAN热点4048个,数据宽带网专线526个,敷设光缆1300多公里。网络无缝覆盖天心区范围全境,为区内近50万人口提供优质网络服务。同时,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电子商务、旅游等各个方面,构建全面共享的信息服务体系,开展了免费无线信号的试点工作,太平古街、天心阁等8个地区作为首批地区,桂花坪街道金桂社区作为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试点地区,都在抓紧建设和落实。
继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积极探索“两化”融合的新途径、新领域,推动工业调整振兴和优化升级。全区企业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的办公自动化、资金管理、资金控制、库存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广泛采用信息化手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共同推进,互相促进,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培育和推动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实施中小企业信息扶贫工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依托,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相结合,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工业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建立信息化职能机构和设立企业信息主管,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在产品开发、生产过程控制以及企业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工业产品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大大提高,新产品的信息技术应用比重大幅提高。电子商务方面,积极引导督促各大零售企业推进电子商务建设,重点加强与供应商的信息交换,建立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网上交易。指导企业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基本解决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倡导督促中小企业积极开展上网活动,通过建立自己的网页、网站或加入相关网站平台,发布信息、广告,开展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在全区取得实质性进展。
同时,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成为天心区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呈良好发展势头。有线接入、长途传输、无线通信、有线电视等重要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建立了数字广播电视交互系统,开展加密电视、远程图文信息、实时点播、多媒体数据广播等新型业务,建成因特网交互式电视网络中心,实现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播出数字化,节目传输、交换网络化。信息接入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信息应用服务以及各类专业信息咨询服务取得突破。大力培育以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为重点的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积极促进本地计算机服务企业向高级化发展,扶持专业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系统监理的企业成长,为全区的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区计算机服务业在“十二五”期间有了较快的发展,服务水平和质量逐年提高并呈高级化发展趋势,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已成为计算机技术服务企业的发展重点。
二、“十二五”经济和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天心区经济和信息化在“十二五”期间持续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与国内城市发达城区以及本市的兄弟城区相比,天心区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
一是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偏弱,发展后劲不足。“十二五”前期,天心区工业经济增幅较大,但总量规模仍然偏小,整体竞争力较弱,使得通过工业发展促进全区经济的能力还相当弱,天心工业与天心区的城市功能定位不相适应。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这几年持续下降。例如,2013年工业投资74.53亿元,同比下降19.3%。2014年工业投资49亿元,同比下降25.5%。纵向对比,我区第三产业2014年投资363亿元,同比增长30.5%。横向对比,邻近的雨花区2014年完成工业投资61亿元,同比增长28.6%。纵横对比之下,我区工业投资状况堪忧。
二是工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从产业结构看,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的工业企业仍占主体地位,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步伐不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重工业比重过大,在规模以上工业中,2014年全区重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重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2.3%。产业序次低、产业链没有得到适当的拓展,支柱产业不够突出,主要是以初级原料为基础的生产,缺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出口创汇、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的生产,没有形成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业聚集度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从企业组织结构看,占据主导地位的多数为中小型企业,缺乏带动作用明显的大企业。目前这种企业组织结构不利于技术的创新以及现有核心竞争力的巩固与提高。
三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名牌和驰名商标较少,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水平不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能带动全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项目少,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相对落后。
四是土地资源要素制约作用较为严重。天心区的区域面积偏小,这当中还有大部分区域属市区中心地带,工业发展受到较多制约,例如地处天心区中心地带的省府核心区,其整体规划偏向于发展第三产业。天心经开区园区存量土地不多,工业用地紧缺,发展空间受限,难以引入大项目、大企业。
五是暮云经开区基础设施较差。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消防、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吸纳产业的能力不足,吸引企业的拉力不够。
六是企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多数企业经营管理比较粗放,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来经营管理企业的比较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支撑能力较弱,人才要素已经成为制约全区工业加快发展的突出问题。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工人才比较匮乏,有的企业缺乏技术工和熟练工,难以扩大生产规模。
七是发展环境亟待优化。项目建设有关手续程序复杂、审批周期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服务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环境还需要大力改善。
同时,全区信息企业规模小,产业发展迟缓。和先进发达的城区比,天心区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要有待加强建设。上述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信息产业规模小,发展迟缓。全区信息设备制造业弱小,计算机技术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经营规模小,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品,市场辐射范围也仅限于本市及周边几个县区。软件业的发展由于受到人才、市场、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尚处在市场萌芽期。全区的信息产业主体仍是邮电通信服务业。(2)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滞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总量不足,整合力度不够,条块分割严重。许多信息系统分散建设,造成信息封闭在各自信息系统内部,不能实现共享,“信息孤岛”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大量的信息资源闲置和浪费,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全区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管理水平落后、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缺乏统一规划及统一管理。各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没有实现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造成系统在系统平台、编码、硬件平台等方面的不一致,没有将信息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大多数企业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管理的意识,电子商务应用还有较大的空间。(4)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信息化人才紧缺,从事核心技术研究、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的人才严重不足;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由于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和技术力量薄弱,一些部门或行业虽然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设备的利用率、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程度并不高。
上述突出矛盾和问题,制约着全区经济和信息化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研究解决,这也为全区“十三五”时期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
第二部分 ?“十三五”“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1、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以自主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基本动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从调整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和需求结构入手,不断加大工业投入,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构筑具有产业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新型工业经济和信息化体系,积极推动工业的科技化、高附加值化和高质量化,培育一批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产业集群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推进工业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信息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和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应用,振兴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以信息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信息化应用为重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积极探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模式,为建设工业强区和经济强区打下坚实基础。
2、发展原则
(1)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大力提升光伏产业等主导产业的竞争力,重点培育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光伏产业、信息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电器和电子加工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系统集成,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扩散的基地,引领绿色经济的发展,提高工业信息化核心竞争力。加快运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技术的示范推广,充分应用国内外科技进步的优秀成果,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高传统产品的竞争力。
(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行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
从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制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战略规划,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息化建设。
继续加快全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产业、企业、政府和金融部门中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努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与此同时,依托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持突出重点、注重特色、以点带面。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行业,进行重点突破。实施大中小项目相结合,发挥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的带动辐射作用,以点促线、以线促面,拉动全区工业信息化发展。
(3)坚持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抓住绿色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两型产业体系,促进工业信息化和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通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等手段,在工业运行的全过程中控制资源浪费和减少污染的产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节能、节水技术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建设,培育一批清洁生产技术领域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广节能减排知识,提高公众意识,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集成、示范、推广应用,推动两型企业建设。
(4)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宏观指导相结合
从全区现有的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发展趋势的客观条件出发,坚持市场导向,通过市场经济发展全区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同时,加强对工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和引导,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抓好示范、提供共性服务和舆论导向等方式,为全区工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环境保证。加强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引导作用,通过信息化规划与政策大力促进信息化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格局。
二、战略思路与发展目标
1、战略思路
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坚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准确把握工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的本质要求,在扩大经济发展的总量中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化互动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力提升主导产业的竞争力,重点培育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全区工业信息化核心竞争力;坚持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深度加工、综合开发、高效利用和循环发展相结合,企业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多方参与相结合,构建天心经开区和暮云经开区新型工业信息化产业发展体系和发展新机制;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速度、质量、结构、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在国家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区域统筹的指导下,科学规划布局,加强组织实施,实现全区工业信息化综合竞争力的稳步提升,努力使“十三五”时期成为天心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一是以工业和信息两大板块为基础,既有分项目规划,又有“两化融合”规划。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工业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快速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对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创新升级能力,践行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十三五”规划要以做大工业总量和提升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为途径,以促进“两化融合”为重点,推进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在行业、企业、区域分别实现关键性突破。
二是以区域特色为基础,立足于天心区“三产强、二产弱”的产业区情,工业是信息化载体和支撑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兼顾对接长株潭的地域优势合理布局产业。天心区位于长株潭融城的核心区,作为两型社会创建的试验区,工业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拉动投资、促进消费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解决就业、创造税收,促进科研,维护稳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效果明显,并对天心区范围内的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等优质产业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随着暮云片区划归天心区,工业发展也注入了新的血液。要充分发挥天心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光伏产业等重点特色产业的优势,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
三是以“三区建设”发展战略为基础,把工业发展作为“三区建设”的主要手段和重要举措,把天心经开区和暮云经开区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在全力推进“小康先行区,‘两型’示范区,文化引领区”的“三区建设”的进程中,工业是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产业倍增,保持经济平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推动力。因此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研究开发型的产业,如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食品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同时,充分发挥暮云经开区的区位优势,承接长株潭三市的产业转移项目,促进产业集聚。
2、战略规划内容
一是继续调整产业结构。认真研究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分析天心区产业发展现状和空间布局情况,提出“十三五”时期天心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的政策措施,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发展新产品。结合天心区制造业、光伏产业、电子电器的基础,在传统产品中大力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产品。提升发展一批如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数控设备、3D设备等信息化装备设计和生产制造企业。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传感装备、智能装备和智能发电装备等新兴制造产业集群。
三是加强信息化基础硬件建设,发展信息产业。加快4G网络、全光纤宽带网、WIFI无线网络等建设、应用和升级;广泛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我区的商贸企业、文化企业、金融企业、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引导和扩大居民信息消费。推动云计算服务商业化运营,开展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基于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平台建设。
四是快速推进智慧城区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建设,更加广泛深入地推进基础性与应用型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成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城区。
3、战略目标
“十三五”末,全区经济和信息化的主要发展指标如下:
(1)经济总量。“十三五”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工业占全区GDP比重达到35%,一举奠定天心工业在全区产业经济结构当中的“三分天下有其一”格局。
(2)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400亿元以上,工业技改投资达150亿元以上。工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新产品产值率达5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进入良性循环。
(3)企业实力。“十三五”期间,在光伏产业、信息产业、装备机械制造业和电子电器制造业领域,重点培育5-10家工业产值达到50亿元的大企业或大集团,其中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50亿元以上的企业3户,30亿元以上的企业5户,10亿元以上的企业10户,培育和引进全国名牌产品5个,全国驰名商标10个,省、市名牌产品20个。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到150家,鼓励支持1-3家企业上市。
(4)企业科技创新。全区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上新台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增强。2-4家企业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15家。企业自建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增加到20家以上。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项目30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提高到40%左右。光伏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0%以上,50%的规模以上光伏产企业具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
(5)园区经济。进一步发挥天心经开区、暮云经开区的产业园区的带动作用和产业强化集聚作用。新建5个“长株潭信息产业园”、“天心区信息产业园”以及“湖南省天心区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各类产业园区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就业人数15万人以上。
(6)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在我区迅速崛起。拥有100家具备一定规模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的60%,信息产业成为全区新兴产业和新的主导产业及支柱产业。
(7)生产性服务型企业。引进和培育“一个总部、六个中心”等生产性服务型企业,发展“企业集团总部、工业产品配送中心、工业企业服务中心、工业企业研发与设计中心、工业研发设计中心、金融机构中心”。企业集团总部数量达到15家,工业企业服务中心50个,30-50个工业企业研发与设计中心,80个大中型金融机构中心。
(8)节能减排。“十三五”末,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在“十二五”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比“十二五”末降低4%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40%以上,重点企业废水重复利用率90%以上。
第三部分 ?“十三五”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向与战略重点
一、实施“科技兴工”计划,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强度,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加快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设,保证科技投入总体水平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相适应。区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一般性财政支出收入增幅。到2020年,区级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达到一般性财政支出的1%,区级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达到财政一般性财政支出的2%。引导和鼓励企业科技活动经费达到年销售收入的3%以上,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进一步激发增加科技投入的内在动力,鼓励企业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资本市场,提高筹集资金能力,改善资金使用结构,使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客观需要相适应。探索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施行事后贷款贴息经费支持方式引导企业创新成果转化,逐步建设和完善科技风险投资的投入、运作和退出机制,营造良好的资金供给、运作和需求环境,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架设桥梁。
(二)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支柱产业综合竞争力
突出“光伏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电器和电子加工产业”三大支柱产业,加强光伏产业制造领域的科技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群。光伏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0%以上,5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具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30%;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使全区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信息化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以上,产值上亿元企业10家。
推进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以高校和企业为依托,建设“中国天心硅材料工程中心”,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光电转换产业链条,高纯多晶硅原材料、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产量,要占据国内同类产品的10%以上份额。推动光伏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电器和电子加工产业、生物技术、环保等重点行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围绕硅材料、生物工程、生态环境、现代农业、食品安全和资源开发利用等重点技术领域,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以技术开发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提高技术开发投入的比重和申报专利的比重,开展争创市级、区级和国家级技术中心活动。以产品为龙头,编制滚动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对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有重点地给予扶持,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应用速度,优化产品和技术结构,通过主导产品的开发,带动相关技术的发展,提高整体产品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二、推广“互联网+”行动,促进两化融合互动发展
(一)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要通过“互联网+”用互联网力量加速相对落后的工业企业的效率、品质、创新、合作与营销能力的升级,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与我区的传统产业(含商贸业、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管理创新的结合,提升商贸企业等传统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水平和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两化融合)。
一是以“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作为深化两化融合的突破口,深化信息技术在我区工程机械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及零部件、电子产品及零部件等产品的渗透融合。鼓励区内优势企业开发智能化工程机械,开发适用于复杂连续过程的综合数字控制系统和和新型智能仪表设备。
二是按照“互联网+”的企业升级模式,信息化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产业全面融合,形成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以及创客创新。对我区商业企业进行改造提升,全面振兴火宫殿、杨裕兴等20余家百年老字号企业,加快发展平和堂、王府井、友阿奥特莱斯、中信悦方等商业企业,进一步繁荣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解放西路酒吧街、坡子街民俗名食街、汽车6S街区等10条特色产业街区。
三是按照“互联网+”的文化企业发展模式,发展科技人文旅游产业。我区作为底蕴厚重的文化景观区,聚集了长沙60%的历史文化景点。通过“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促使天心古阁、白沙古井、第一师范、贾谊故居、太平老街等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的产业价值,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省“三馆一中心”、田汉大剧院、杜甫江阁等现代文体设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示范园、长沙广告产业园和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三大国家级文化产业平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四是加快“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鼓励、支持街道等部门加强与重点商务商业楼宇的合作,积极引进一批电子商务企业。重点面向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定向招商,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入驻我区各个产业园区和商圈、商务广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形成产业聚集。继续推进电子商务进企业。积极搭建O2O平台,帮助中小微企业建立手机端官网,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参与网上信息发布、信息搜索、在线交易等;重点促进电子商务在商贸服务业中的普及和应用,实现网上销售和实体店的联动发展;引导火宫殿、杨裕兴、徐长兴、和记等老字号品牌与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合作,形成天心区网上“老字号”品牌集群。
(二)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于节能减排,推进两型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方式,利用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管理、循环经济体系等理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工业化”进程。发展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精确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控,减少资源浪费。发展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重点针对化工、建材等高污染行业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实现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的监测。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加强电子信息产品生态用能设计,发展环保型电子材料和电子元器件。建立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利用和污染防控体系。
(三)大力建设信息产业的园区和基地,做大做强信息产业
抓住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国家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的历史机遇,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从软件、服务平台、应用服务等三个方面实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努力打造和形成产业规模和信息经济特色,使天心区成为湖南省信息产业孵化基地。利用全区目前拥有5万余家电子商务企业(已经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的有利条件,新建“长株潭信息产业园”、“天心区信息产业园”等信息产业园区5个,以及“湖南省天心区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一是加快发展信息软件产业,依托“长株潭信息产业园”和“天心区信息产业园”,促进信息软件企业集聚发展。引进并培育一批有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重点引进和发展4G网络应用系统平台、集约化网络商务应用平台、数字出版、版权游戏、节能减排系统集成平台等。壮大发展新兴软件产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前景的基础软件,加大对新兴软件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对相关项目的政策支持。二是新开辟“湖南省天心区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集聚3-5家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龙头示范企业,培育100家具有创新活力的成长型企业,扶持15个移动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加快软件、平台、应用、创意等环节的创新发展,促进移动互联技术在区内各行业的广泛应用。依托“湖南省天心区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把该基地打造成为长株潭地区最大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梦工厂”,基地重点支持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移动教育、手机支付、移动电子商务、智慧法律、移动阅读、移动定位、文化创意、数字媒体等平台建设,促进各类平台实现开放与共享。三是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具有显著示范带动作用的大中型企业。围绕物联网技术应用、产业化发展,重点发展电子标签、智能电表、智能交通、环保监测等行业,并进一步拓展产业链,积极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多技术联合产业,积极培育一批监测传感元器件制造、系统集成开发以及系统运营维护企业。引进和培育重点物联网企业发展。四是积极推进软件加工和软件出口,加强与国外一些知名大型软件企业的合作,鼓励企业承接、参与国外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吸引国外企业在天心区兴办软件加工出口企业,力争在软件出口外包服务上有新的突破。
依托长沙文化创意、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资源,通过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公共基础服务、孵化平台、信息交流、测试运营、云计算和发行渠道等,打造覆盖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创新型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
(四)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加快信息化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工业化、市场化的加速推进,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推动工业集约发展,取决于科技、信息、金融、商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型企业的支撑和配套水平;提高工业综合生产能力,更需要技术研发、生产过程服务、市场营销等专业化服务企业的支持。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必将形成对生产性服务型企业的有效需求,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容量快速扩大,促进生产性服务型企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对生产领域的带动作用,在工程机械、汽车、食品、电子信息、物流等行业形成领先的服务产品,拓展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发展空间。深化移动互联网在生活领域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广面向餐饮、休闲娱乐、购物、旅游等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重点发展移动支付、移动娱乐、移动阅读、移动资讯、移动搜索、移动位置服务等。推动移动互联网在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重点发展车载数据与资讯、智能交通、基于北斗等多制式智能交通导航、远程测试诊断、在线节能监管、道路救援、食品安全溯源与安防等移动信息服务。
“十三五”期间,我区着力引进和培育“一个总部、六个中心”等生产性服务型企业,发展“企业集团总部、工业产品配送中心、工业企业服务中心、工业企业研发与设计中心、工业研发设计中心、金融机构中心”。利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契机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国内外大型工业企业在我区设置区域性总部,企业集团总部数量达到15家,全面做大做强“企业总部产业”。总结和推广长沙矿业集团公司在我区设立企业总部的经验与做法,探索“企业总部—生产基地”的发展路径,企业把总部设在天心区,生产基地设置在其他地方。以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快建立工业产品配送中心建设。以省府周边为核心,积极发展以信息、中介、营销培训、律师、会计咨询等为主的工业企业服务中心50个。利用中南大学铁道校区、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高校优势人才资源和科研机构,规划发展工业设计总部园区(长沙设计之都),引进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文化创意设计等设计企业总部,建立30-50个工业企业研发与设计中心。
以芙蓉南路为主轴,吸引金融企业总部及独立分支机构、大型商业银行、跨国金融机构、证券保险公司等区域性总部进驻,发展80个金融机构中心。继续推进芙蓉路金融街建设,建成华融湘江银行全国总部大楼、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总部大楼、中国进出口银行湖南省分行总部大楼。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南湖片区滨江金融生态城,为金融企业的入驻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全面扶持中小企业,支持企业加快发展
中小企业是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律体系。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清理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权益保护。组织开展对中小企业相关法律和政策特别是金融、财税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加强政策效果评价。坚持依法行政,保护中小企业及其职工的合法权益。
(一)全面落实金融政策
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提高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效率,建立完善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发放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损失给予适度风险补偿。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把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征用、对外贸易、科研项目申报、技改贴息资金使用等,全面纳入“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根据全区经济发展的速度,适当加大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扶持力度,使其每年平均发展速度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长速度,争取在经营规模、技术实力、研发能力、社会贡献和管理水平上进入全区同行业前列,以此促使中小企业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增强。
(二)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逐步扩大中央财政预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开拓市场、扩大就业,以及改善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加快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充分利用长沙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民间商会、行业协会,完善对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
(三)支持企业研发投入
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制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产学研联合和资源整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按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支持企业创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扎实推进结构调整,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和特色优势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促进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设备在中小企业的推广应用。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鼓励中小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专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依法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对纳入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投资项目,按规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
(四)提高企业协作配套水平
鼓励区内中小企业与区外的大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关系。引导驻区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加强与区内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积极向区内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设备、资金支持,及时支付货款和服务费用。充分利用和促进省、市属大中型驻区企业在我区的产业延伸,引导中小企业顺应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的发展趋势,组织中小企业主动为之配套服务,在抢占本地配套市场的同时抢占国内配套市场。
我区驻有五凌电力有限公司、长沙市电力局、湖南省电力线路器材厂电力企业,依托这些大型企业,着力发展我区的电力装备产业。区内原有的相关制造企业如电力线路器材、南方自动化、新兴电器等,在注意产品全面发展的同时,把电站装备产品作为主攻方向,集中技术力量攻关,集中营销力量突破,在电站装备市场中抢占地位。同时,积极组织其他有关企业研究市场,抓紧加入到这一产业链条中来,在产业集群中细分市场定位,立足于做小做精做专。
依托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和长沙市比亚迪客车有限公司,为比亚迪公司的汽车产业配套,发展我区的汽车电子产业。注重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发展的升级与融合,顺应汽车朝安全、便利、娱乐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我区汽车电子产业短期内以车载智能娱乐系统、车身电子控制系统主要发展方向,长期规划发展高性能电子控制系统ECU,灵巧型传感器、执行器、总线系统、雷达技术、汽车移动通讯技术、新型供电电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以及汽车半导体器件等。
(五)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权益维护机制,鼓励中小企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护它们的投资积极性和创业热情。推动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障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促进劳动关系和谐。进一步清理现有行政事业性收费,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项目外,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向中小企业收取任何费用,无权以任何理由要求企业提供各种赞助或接受有偿服务。企业有权拒绝和举报无证收费和不合法收费行为。加强对中小企业收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及各种摊派行为,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第四部分 ?“十三五”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一、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天心区产业升级
对工业经济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创新。一是对街道办事处工业发展的综合考核体系进行修订。进一步修订考核指标,简化考核程序,弱化街道办事处工业指标的考核功能。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认真做好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合理设置部门职能和编制的基础上,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三是加强软环境建设。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办事流程,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质量,营造亲商、助商、富商、安商的发展环境,把天心区建成审批少、服务好、环境优、效益高的城区,不断争创发展环境新优势。
通过创新驱动促进天心产业升级,全面促进天心老街、南湖片区、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天心经开区、暮云经开区的产业升级,加快新型产业业态的培育,加快新型产业链条的形成。一是引进和发展高、精、尖生产设备和技术,在全区营造一批发展后劲足、贡献率大、竞争实力强的全新经济增长点,为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转化打好基础。促进光伏产业升级,完善光伏产业链。鼓励支持光伏企业自主开发新技术、新工艺,适当引入生产配套产品企业,打造集拉晶、铸锭、切片、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和光伏应用为一体的完整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鼓励先进制造企业扩张产能,积极推进核极电机研制与生产,提高核电站电机装备国产化水平。创立电站装备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孵化器,重点引进机电设备冷却系统制造企业。二是在追求物质资本投入合作的同时,学习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由“投资推动型”发展向“创新推动型”发展转化的经验,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自身的管理和发展之中。三是通过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研究、联合攻关,建设好、应用好互联网络,推广资源共享技术,为天心区市场开拓、产业升级、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四是紧紧盯住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战略发展需求,积极扩大光伏产业产品的出口和服务贸易,通过产业“走出去”,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五是注意承接沿海发达地区“梯度转移”的接续产业。
二、创新模式高效率高价值二次发展天心经开区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价值。认真做好天心经开区土地利用规划总体修编工作,努力增加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扩大经开区发展空间。严格加强土地市场管理,盘活土地存量,对长期闲置的土地,该回收的要坚决回收。严格审定工业项目用地规模,实施分期供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对天心经开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项目,根据投资、效益、科技含量、市场前景采取差别土地供给政策,重大工业用地项目一事一议。
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发展天心经开区工业,按照“产业高端化、产品高价值化、厂区精致化”的原则,把天心经开区打造成精品园区、实力园区、效益园区。促进园区的机械电器、服装加工产业等占地较多而产出相对较小的传统产业,转向用地少、价值高、回报丰厚的现代产业,引导楼宇经济、地产工业等耗地多的工业,转向企业总部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为解决土地短缺问题,在天心经开区积极探索“飞地工业”模式。通过发展“飞地工业”,让那些坐落于天心经开区之内的企业,其产值、税收归属街道。“不发展工业就没有出路,而工业不集中就没有效益。”发展“飞地工业”的思路,要求把各个街道新上工业项目统统集中到工业园区,而产值、税收归街道所有。这一模式解决了不同行政区划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行政官员的政绩考核问题,调动了街道的引资积极性以及园区集约用地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发展“飞地工业”,有效地克服了由于行政分割造成的街道工业布局分散、资源浪费的现象,促进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发挥园区工业集聚效应。
通过“互联网+”对天心经开区的产业组织进行创新。发展“总部工业”这一产业组织。借鉴小米公司发展“总部工业”的做法,只有运营总部而没有生产车间,总部只配研发设计人员,生产、物流、销售等业务全部外包给总部之外的合作企业,总部通过互联网与合作伙伴进行业务联系,总部和合作企业借助网络共同运营着庞大的企业。
采取“先租赁后出让”模式,减轻入园企业资金压力。土地价格高是制约中小型企业入驻园区的主要原因。积极实行土地“先租赁后出让”办法,以短期免费租赁方式将土地提供给企业,待企业项目投产发挥稳定效益后,再视情况改变土地使用方式,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建设暮云经开区基础设施
加快暮云经开区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群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突出抓好一批重点工业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暮云经开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实暮云经开区的区域规划,落实好土地,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和非公有制经济为主,抓好重大项目,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中区。充分借鉴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经验,采用贷款贴息、贷款担保、参股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在暮云经开区每年选择3~5家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工业企业,连续扶持2~3年,加快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在暮云经开区的投资项目管理方面,实行以监督为主的管理方式,坚持以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为基本着眼点,保护好投资者的积极性。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出竞争力、环境出生产力”的意识,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着力从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打造诚信政府等方面入手,努力营造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和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为加快暮云经开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加强培养和引进经济和信息化经营管理人才
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开发工程和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根据“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原则,建立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培养一支适应天心区产业发展需要的工业信息化人才队伍。采取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的方式,引进重点行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及紧缺的高技能人才100位。引进和培育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擅长资本运作,熟悉国际惯例的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00位。支持3-5家企业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技术研发中心,加强技术集成和产业配套,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引进、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激励等配套政策,充分调动工业经济管理、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计划地开展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对在职的信息技术人员、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经营人员进行单项和多学科的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强与知名培训认证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认证体系,规范信息化人才培养、认证和使用。
五、加强和改进对工业与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健全信息化组织管理体制。以规划、组织、协调、监管为主要职能,构建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推进信息化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和完善推进信息化的财税政策、人才政策、产业政策、分配政策、投融资政策等,推进信息化工作的绩效评价,更有效地推进全区信息化。强化信息化的协调机制建设,使各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有序推进。推行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制度,对重大的规划与项目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与评审,对信息技术开发研究成果进行评定,促进信息化建设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