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寺门高开洞庭野———麓山寺与麓山寺碑_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
首页 > 幸福长沙 > 历史文化名城 > 文化长沙 > 古迹遗址

寺门高开洞庭野———麓山寺与麓山寺碑

来源:长沙晚报 发布时间:2019-05-20 11:51 字体大小:


麓山寺,又名慧光明寺、万寿禅寺、古麓苑,位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山腰,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吴宝鼎三年,268);麓山寺碑,刻于唐开元十八年(730),现位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内,碑为青石,高272米,宽133米,碑文行楷,原有1413字,现存1000余字。寺与碑,现均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麓山寺,已经在岳麓山上弘扬佛法1700多年了。麓山寺是岳麓山上客人比较集中的地点之一,背面有黄兴、蔡锷两位民国元勋的墓与庐;左侧的山坡上有大韩民国开国总统金九先生隐身之处,一个小茶馆开在旁边,可以品茗小憩;右侧是登顶的盘山公路,汽车可开到这里,经过处,一泓白鹤泉会引你停步;右前方山陡林密,一条蹬道直通上下,上可达顶峰、下可到爱晚亭。

朝前远望,尽管上千年的树越长越高,茂密的森林遮挡了视线,但城市也越来越高,高高在上的寺院,

仍能俯瞰流向洞庭的江流,远眺河东闪烁变幻的霓虹。与寺同拥一座山的岳麓书院、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大教舍,绿瓦、青瓦、红墙、白墙,或隐或现,或近或远,更令人感叹人的伟大、文化的伟大、时间的伟大。

到了麓山寺边,那堵牌楼式山门,值得细细欣赏。门三进、拱形,门的左右两角外侧,摆了一对石头象;楼顶分三节,盖琉璃屋脊状顶,最上层正中饰叠加珠状宝顶;每层的脊角处饰一鳌鱼,倒立飞翘。

麓山寺(乔育平摄)


正门门额上方,刻有“古麓山寺”四字,隶书,结体方正,线条厚实,显得很庄重;门两侧楹联,刻的则是清末经学大师王闿运题、篆体书写的“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该联现在是麓山寺的第一

名联,几乎成了形象代言词。

牌楼上,布满了彩绘、彩塑。黄色是主色调,最上端一排佛国菩萨像,正中端坐莲花的是释迦摩尼,左右各有8位形态各异的弟子堆塑;“古麓山寺”题牌周边,饰有龙凤纹;门楹联的上端角上饰有一对回首的狮子;门楼上,在一些空间较大的立面上,饰了梅花、松树、山峦或一些佛教的标志性法器符号、吉祥图案。

整个牌楼,中国传统味道十分浓厚。

走进山门,内有放生池,山上建寺,坪窄地狭、寸土寸金,但仍开凿放生池,体现了“慈悲为怀,普渡众生”这个佛家第一功德在寺院中的分量。接下来,寺庙建筑均依规则排列有序,无外乎是弥勒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五观堂、客堂、讲经堂等等。走到最后一进,是观音阁,是必须多停留的地方。

这里,是麓山寺最古老的诵经地点。观音阁又叫藏经阁,阁的前坪有两株打了支撑、建了护围的罗汉松,这就是那两棵著名的“六朝松”,一些大德高僧,曾在这里打坐悟道。

两棵罗汉松,已经有1500岁了,比麓山寺的第一座经堂只小200岁。两松不仅是长沙市最老的古树,也是我国有记载的现存最古老的罗汉松。目前,测得树高9米,胸径088米,冠幅达100平方米。两树相对而立,枝干如蟠螭交缠,宛若关隘,故称“松关”。

1500年来,两棵罗汉松就在这里,静听梵音,默对沧桑。麓山寺的兴衰,就在他的一枝一叶间。

从晋到隋,岳麓山山下、山上,不断有寺、殿出现,到了唐代,岳麓山的半边山几乎全是麓山寺的范围,规模空前绝后。

诗圣杜甫见到的麓山寺,“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刘禹锡见到麓山寺时,发出了“高殿呀然压苍巘,俯瞰长沙疑欲吞”之叹。

当时的麓山寺,头山门在山下的湘江边,二山门在山脚边,大雄宝殿、钟楼、鼓楼在今天岳麓书院所在地,寺内,建有一个比现规模大很多的放生池。过了大雄宝殿,才到清风峡,从清风峡一路上山,有舍利塔、观音阁、藏经楼、讲经堂、法华泉、法华台等等。

当时的麓山寺,吸引了许多粉丝,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慕名来麓山寺游览,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佳作,其中的“三绝碑”,堪称代表。

“三绝碑”即“麓山寺碑”,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江夏黄仙鹤勒石,碑文为行楷,记述了立碑之前麓山寺的沿革以及历代传教的情况,文采、书法、雕刻均达到很高水平,被后人誉为“三绝碑”,又因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又称“北海三绝碑”。

明代,为保护麓山寺碑,建了专门的保护亭,清咸丰年间,碑被迁到岳麓书院,目前,仍保存在岳麓书院内。

麓山寺的1700年,并不全是辉煌,至少有过六次比较大的毁建。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全国灭佛,麓山寺也未逃此一劫,殿堂全部被毁,僧侣离散,847年虽拨乱反正,但寺院的建筑龟缩到了清风峡以上。元、明时期,麓山寺也经历两废两兴,清朝,对麓山寺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修复,现在麓山寺的规模,基本上是当时留下的。

抗战时期,佛教寺院也难成净土,麓山寺的弥勒殿、大雄宝殿、禅堂和斋堂等,在日本飞机下灰飞烟灭,仅剩山门、观音阁、虎岑堂、围墙,战后才得以慢慢恢复。

1953年9月,长沙市人民政府把麓山寺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麓山寺停止佛事活动,直到1985年1月恢复。寺院建筑,一度作为岳麓公园的组成部分,被保存下来。

1984年至今,麓山寺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与宗教场所,大雄宝殿、弥勒殿、讲堂、神堂得到了修复,慢慢恢复了清朝时期的建制,规模还有所扩大。

今天的麓山寺,钟鼓重启,梵音再现,香火复飘,僧侣、游客、信众,在这里各取所需,一派祥和景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
寺门高开洞庭野———麓山寺与麓山寺碑
97239
古迹遗址
新闻稿
长沙晚报
201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