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年度考古放榜,长沙“成绩单”亮眼
唐代长沙窑执壶。
南朝莲花纹瓦当。
元代青花瓷盘残片。
南宋铜镜。
湖南年度考古“成绩单”放榜了。2023年度湖南考古汇报会1月28日、29日连续举行,会上,长沙汇报的考古成绩非常耀眼:岳麓区北津城(三石戍)遗址新发现商周遗物、望城团头湖新发现十处先秦遗址、宁乡向家洲发现战国遗址、天心区碧湘街南发掘出五代马楚王朝碧湘宫遗址、天心区朝阳巷遗址发现战国至北宋时期遗存及约二百枚秦汉断简残牍、雨花区小林子冲71座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古墓群,考古勘探和发掘出的遗址遗迹、出土器物,让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更加立体,考古的长沙故事也越来越精彩。
沩水河畔的战国很“陶”气
2023年8月至10月底,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北津城(三石戍)遗址部分区域的考古调查发现,在城内多处分布有商周至西汉时期的遗物,如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夹砂鬲足,云雷纹、回字纹陶片;西汉时期的泥质绳纹陶片、方格纹硬陶片等。
位于宁乡市老粮仓镇一处名为向家洲战国遗址的考古也公布了新发现。
向家洲考古项目负责人曹栋洋介绍,经过3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共清理各类遗迹102个,其中灰坑56座,水井26座,沟9条(灰沟3条、建筑基槽6条),房址10座,陶窑1座。出土了大量器物,包括陶器、铜器、铁器、石器、木构件等,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根据功能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器、建筑材料和生产工具。其中生活用器类主要有鬲、盂、豆、罐、盆、钵等,质地主要为夹砂陶,也包含少量泥质陶和印纹硬陶,建筑材料有板瓦、筒瓦等,生产工具为陶纺轮。青铜器类有箭镞、刮刀、带钩等。铁器器类有锸、斧、锛、钁等。石器器类有斧、锛、镞以及砺石等。
曹栋洋推断,宁乡老粮仓向家洲遗址是一处时代单纯、遗迹类型及堆积包含物丰富的大型聚落遗址,这里已出土的遗物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征,另有少量越文化因素共存。根据已发掘清理的典型陶器特征,可推断这处遗址主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向家洲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沩水流域乃至长沙地区楚文化居址材料的缺环和空白,对于认识长沙地区战国中晚期居址文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完善了沩水流域先秦时期文化序列的缺环。
古代长沙城也考虑城外空间使用
考古汇报会上,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在碧湘街南发掘出五代马楚王朝碧湘宫遗址。
该考古项目负责人王传明向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发掘工作已经发现各类遗迹包含墓葬、灰坑、沟、水井、房址、道路、柱洞等100余处,发掘出土器物190余件,陶瓷片90余袋。
王传明称,该考古发掘区域文化堆积较厚,遗迹现象复杂,出土遗物丰富,时代跨度较长,包含有西汉、南朝、隋、晚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时期的遗存。五代时期古人修建了历史上著名的碧湘宫。其南侧有民国时期修建的天符宫,或可说明此大型建筑可能即为天符宫。
碧湘街西汉至明清遗址的发现和清理,为人们了解西汉至明清时期古人对长沙城外空间的使用,以及该区域功能的转变,特别是五代至南宋时期碧湘宫的兴建和延续使用、明代至民国天符宫的位置变化等情况,提供了考古证据。
穿越到宋元时期,也能去“解放西”蹦迪
在解放西路朝阳巷考古工地上,考古工作者从一口秦汉古井中发掘出约200片秦末汉初残牍断简,同时还清理出汉代夯土建筑基址、五代末大型木质沟渠等遗址及大量珍贵文物标本,在一口宋代古井中出土了宋元时期造型别致且保存较好的铜质投壶及其他铜器,再现了宋元时期长沙解放西路一带的歌舞繁华、娱乐兴盛。
现场负责人夏笑容介绍,此次发现的秦汉简牍,从这些明显带有篆隶体历史墨痕的文字中可辨识出秦始皇“三十一”“三十二年”等纪年及“苍梧守”等官职,显然是当时的政府档案文书。在这数百枚秦汉简牍中有一枚断简可见清晰汉隶墨书“长沙胡宜受之”的六字简牍。
夏笑容介绍,朝阳巷考古工地陆续发现多座五代至宋代大型建筑基址、木构涵渠遗址及两汉建筑夯土基址等。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在工地西侧发现的五代具有长沙特色的大型木构沟渠遗址,其建造形制与2004年坡子街考古工地发现的南宋大型木构涵渠完全一致,说明该类建筑从五代末至南宋时期一直是作为长沙古城内大型水利设施而存在,见证了该时期长沙城市的统一规划与繁荣,为古代长沙城建史留下珍贵实证史料。
2023年的考古工作中除在古井中继续清理出元军攻打南宋长沙城时发射的石球外,还新发现了一大批战国至明清时期的陶器、瓷器、青铜器等重要文物。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工地西面此次发现有五代至北宋初期具有长沙特色的大型木构沟渠等,这为古代长沙城建史留下珍贵的实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