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何成民国史———黄兴故居及墓
黄兴故居,位于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主体建筑座西北朝东南,是一组土坯墙青瓦平房,二进五开间四合院式,有上下堂屋和茶堂,左右两边为横屋和杂屋,占地4300平方米,共计房间48间1980 年,被辟为黄兴故居纪念馆。黄兴墓,筑成于1917年,位于岳麓山云麓峰以北小月亮坪上方,坐西向东, 墓园铺满花岗石, 整个墓园占地 1914 平方米。1988 年,故居与墓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兴、黄克强,作为今天的中国人,应该说没有谁不知道。华兴会、同盟会初创,他奔走呼号; 黄花岗起义,他冲在第一线; 武汉首义,他是革命军总司令; 袁世凯称帝,他任讨袁军总司令…… 重要关头、最危险的地方总有他的身影。
“无公则无民国; 有史必有斯人”,章太炎为黄兴所作的这副挽联,高度概括了他在创建民国中的地位与贡献。
长沙,有很多黄兴痕迹,街道有黄兴路、地名有黄兴镇,但要寻找黄兴的足迹,有两个纪念地是不可不去的,一是他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位于黄兴镇的故居,二是他最后长眠之地———建在岳麓山、位于辛亥群雄墓最上端的墓园。
黄兴故居
黄兴故居,就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地方,这里离长沙城区很近,老百姓的房子建得也高大,但仍没有完全褪去乡村风味。故居前有水塘,与菜畦田土相连, 一条护庄河环绕小院,占地20亩的后花园栽满各种树木。
1874年10月25日,黄兴就诞生在这里,他在这块土地上,前后生活过二十二年,19岁出外求学之前,这里是他唯一的家。
1903 年后,为筹集革命活动经费,这个黄家几代人积累的祖业,连同田产,被黄兴卖掉了,此后,经过多次转手。解放后,黄家这片土地房屋,收归政府,分配给了7户农民,1980年,成立黄兴故居纪念馆后, 这里成了公共文化财产。
黄兴故居纪念馆成立以后,通过四次大的文物保护工程,故居不仅恢复原貌,而且成了长沙最重要的辛亥革命纪念场所。
故居恢复了黄兴父母、黄兴及其夫人卧室、几位姐姐的闺房以及过去的陈设,但更多的是加强了黄兴生前生活、学习留下的记忆。正堂屋左右墙上张挂了黄兴书写的“笃实”“无我”,卧室里除了他生前用过的家具、文具原物,张挂了他夫人廖淡如、黄兴子女的合影照等。大部分文物是1980年至1981修缮故居时,黄兴先生后裔黄伟民、石家河故居的刘安定提供的,真实可靠。故居41间厢房、护庄河、占地20亩的后花园等也逐步得到修复、 恢复,2011年8月11日为迎接辛亥百年,实施了第四次文物保护工程,同时在故居后方修建了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湖南辛亥革命人物纪念馆”。目前,整个故居的占地面积达到1866676平方米。
从正门进去瞻仰黄兴故居,就像到一个农家大院串门。穿过门前水塘,就到了小院前的槽门,门额上方嵌了一个“乾”字,门两边有一副“惠风和畅,化日舒长”联。入院,左手边一棵树干粗大、枝叶繁多的桂花树像大型雨阳伞般挺立庭中。
站在院中,朝屋看去,前栋屋脊正中,堆塑的福禄寿三星像,和蔼可亲;正门右侧张挂的廖承志题写的“黄兴故居”匾,刚劲有力; 门额嵌的“福”、 彩绘的八宝, 窗额彩绘的梅兰竹菊,“蒙庆受福,长乐永康”门联等,“耕读之家”的韵味浓浓散发。
走进正厅,前有六扇方格木门做成的隔断,室内房屋的布局,以上堂屋、下堂屋为中心排列,上堂屋、下堂屋均分左右正房、厢房和横屋过堂,上下堂屋之间有天井。养牲畜、贮藏加工稻米、酿酒纺织、读书学习的地方也各依序排列。
房子布局,显示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敬畏天地、尊敬祖宗、重视教育、自给自足的中国小农经济社会传统。
黄兴,就是在这种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耕读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伟大人物。
1916年10月,40出头的黄兴病逝于上海,次年4月15日,国葬于岳麓山。葬后三日,长子黄一欧在众多友人的陪伴下,再次登上岳麓山,将黄兴生前用过的指挥刀、南京之战时缴获的一个炮筒、黄兴曾经用过的笔筒置于墓中。
国失支柱、民失英才,令人扼腕,孙中山亲自主持公祭仪式,当时的国务院、参议院均降半旗致哀,
次年国葬岳麓山,更是万人空巷,长沙举城送别。墓园四周,立了十多块碑刻,是当时中央到地方及生前好友赞扬、追思黄兴的诗文、挽联、挽词。蔡锷称其“以勇健开国,更守静持身”,章太炎赞其“无公则无民国”,于右任赞颂中还包含着痛惜“谤满天下,泪满天下; 创造共和,再造共和”。
今天的黄兴墓,已是岳麓山上游客必到的景点之一。
从爱晚亭登山,过了六朝古寺麓山寺,再登上有强烈陡峭之感、分三层近百级的墓前台阶,就到了黄兴墓园。 站在墓园,远看,湘江尽收眼底,橘子洲依然挺立江中,只是当年黄兴满眼看到的江上洋人海关、水中外国炮舰、城头满清大龙旗等, 早已被他的战友们、 被毛泽东的战友们彻底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