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魏源:天高人独立_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
首页 > 幸福长沙 > 历史文化名城 > 文化长沙 > 长沙故事 > 风流人物

魏源:天高人独立

来源:?长沙晚报 发布时间:2024-10-29 09:34 字体大小:

  壹


  “小屋灯尚明,前溪冻未结。不知前山中,已是一夜雪。”雪后初霁,杭州东院僧舍。一位年逾六旬,面容清癯,法号承贯的修士放下手中的《净土四经》,将散放在书案上的《元史新编》《书古微》《老子本义》等数十卷书稿一部一部轻轻地整理好。当那双枯瘦的手缓缓抚过案上最后一叠书稿、封面上的《海国图志》几个字时,手指仿佛突然变得年轻灵动起来,熟悉地翻开书稿扉页,几行黑字便飞入眼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没有人知道,这短短的一问一答,是他一生的追问,也是他一生的回答;每一个字,都是他走过的路;每一个字,都是飘落在晚清时代的一场雪,落满眼前的南屏山,也落满湘江、岳麓,和故乡如海的丘冈。


  “池莲应入梦,门柳正扶春。”故乡有周敦颐曾经种莲的地方,那是他无数次梦回少年求学的爱莲书院。那一年,13岁的他在县考中以前三的成绩来到这里,师从博学的藏书家李宗瀚。三年的县学,让他学识初长。


  “天高人独立,溪急野逾静。”故乡有汇聚湖湘英才的岳麓书院,那是他青年时立经世之志的地方。那一年,19岁的他作为县里的优秀生员来到长沙岳麓书院学习,准备参加选拔贡生的考试,在府学岳麓书院求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从此影响了他的漫漫人生。


  “是该回去了……”前尘往事一幕幕闪过,如梦如幻。隔窗看着僧舍外银装素裹的山野,想着洋人依然响彻沿海的坚船利炮,想着自己一路追逐和倡行的了解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梦依然紧锁在清朝残缺的国门里,彻夜未眠的承贯修士不由得一声长叹:“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的最后一天,他洗了一个热水澡,换上干净衣服。三月初一,好友金廉来看望他,两人长谈忘记了时间。而天下未有永不散场的人生,他终是长身而起,淡淡地对谈兴仍浓的金廉说:“你去休息吧,我得走了!”然后,他步入内室,开始像往常一样凝神禅坐,静静地,在物我两忘中魂归故里。他的一生似乎都在颠沛与离别,唯有这一次离开,仿若归来。这一刻,距他离开魂牵梦绕的湖南老家已经整整38年。


  他是少年“神童”,他是经世学者,他是学贯中西的佛学大师,他是晚清孤独的思想者,他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他是湖湘文人留给近代历史的一道伟岸背影,他是前山落下的一场初雪,他的名字叫魏源。


  嘉庆十二年(1807年),即将出发前往县城求学的13岁少年魏源站在位于邵阳金潭(今隆回司门前镇)的家门前,隔着早春蒙蒙的烟雨,眼中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丘陵山冈像一片起起伏伏的海。“那也许曾经真的就是苍茫的海”,想到晋人葛洪《神仙传》里桑田沧海的传说,少年心里不由得喃喃,那么,在海那边又有什么呢?


  与何上咸、石昌化共誉为“三神童”的少年魏源来到爱莲书院。这里是县学,也是宋朝大儒周敦颐种植莲花,写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地方。既是进士,也是藏书家、金石家、书法家的学政李宗瀚关注到了这个心怀大志的小小少年,对其几乎是倾囊相授。在爱莲书院求学的数年里,清婉的莲荷熏养着魏源的君子之气,名师的循循善诱拓宽着他的学识。


  6年后,魏源来到长沙岳麓书院学习,准备参加选拔贡生的考试。“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千年的学府,深厚的湖湘人文底蕴在他的心里打上了经世致用的烙印。就读岳麓书院时,专注于地形地理,以“足迹遍天下,尤留心舆图厄塞,河渠险隘,古今沿革”见长的山长袁名曜;以才华横溢、品行端正、处事宽容、宠辱不惊闻名的同窗李克钿……这些湖湘学派出类拔萃的人物都与魏源成了学术和思想上的知交。走出岳麓书院早已入仕经世的贺长龄、陶澍等由于常回书院讲习,因为相近的经世思想,也因为魏源这位小学弟横溢的才华而被他们深深喜爱。


  魏源的才华来源于对典籍的痴迷钻研。被正直无私的湖南学政汤金钊选拔为贡生的魏源来到京城,只要再通过一次朝考,就有希望入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贡生们都在忙着拜谒提拔自己的学政,疏通各种关系,而魏源却一到京城就扎进了学馆的藏书堆里。迟迟不见魏源来投门生帖的汤金钊暗忖:这学生该不是水土不服生病了吧?极度爱才的汤金钊心里一慌,连夜跑到魏源寄住的学馆探看。轻轻推开亮着灯的房门,却看见魏源正在灯下研读,就差把自己埋进书案上堆得如山的典籍里去了。看着在书海里如痴如醉的魏源,放下心来的汤金钊又轻轻掩上门,蹑手蹑脚地走出了学馆。


  “日尽月野白,余晖在山顶。流水如有情,徘徊上襟领。野服欺松风,幽寻自入境。是时月未上,万象互光景。危云天际峰,斜霓天南影。天高人独立,溪急野逾静。冰鳞空水明,归翼凉烟引。咏归谢童冠,意行无远近。”在一个落日黄昏里,到爱晚亭的路上,手持书卷一路寻访着先贤旧迹,一路饱览着岳麓奇景的一幕,多年后还留在魏源的诗集里。


  “今晨瓮渌变,色忽桃花如……邻媪来贺瑞,喜溢东墙隅。阿母笑留客,倒酌颜回朱……明春娶儿妇,更酿百瓮酥。”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魏源湖南老家按习俗酝酿数年的婚酒开始飘香,颜色一般呈棕黄色的婚酒竟罕见地变为了桃红色。良缘已结,佳期将近,经世可期,报国有望,已是拔贡的魏源写下的《村居杂兴》里流淌着明快的喜悦与向往。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与大家闺秀严氏大婚两年后,湘江上的一叶行舟,载着魏源举家从邵阳金潭经长沙迁居父亲魏邦鲁任职的江苏,并在扬州府定居下来。这一次与故乡的离别,魏源的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思想注定要与清新的海风碰撞、交融,荡涤历史简册上厚厚的尘埃。


  贰


  道光五年(1825年),虽是举人,但朝考却屡次不第的魏源受曾经的岳麓书院学长、时任江苏布政使的善化(长沙)人贺长龄之邀入幕。贺长龄作为近代湖湘经世致用文化的积极倡导者,深知魏源的才华,委托其编辑了《皇朝经世文编》。魏源意在通过此书,倡导以“明习时务”为知识的支撑,一改乾嘉以来学者们群趋考据一途的学风。这套120卷的巨著,以“存乎实用”为原则,切中时弊,处处体现“与时俱变”“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晚清政界和学界引起巨大反响。据说,这套书风行一时,当时的大小官员几乎人手一套,更是被后来同治中兴的重臣左宗棠视作“体用具备,案头不可一日离”的有用之书,魏源的才华与思想也因此为世人熟知。


  可就在道光九年(1829年)的礼部会试中,一心想经世报国的魏源与怀着相同梦想的好友龚自珍,竟出人意料地都未予录用。“无双国士长沙子,孕育汉魏真精神”,两位名满天下的举子落榜,这让当时分阅试卷后大加赞叹的考官刘逢禄都感到遗憾,而龚自珍一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杂咏诗更是道破了一个时代不可言说的秘辛。


  道光十年(1830年),同样出自岳麓书院的经世派好友陶澍出任两江总督。与魏源早已诗文唱酬多年,思想高度融合的陶澍立即将魏源延为幕宾,同乡同学同道的两人交流思想,商讨时政,关注民生,几乎形影不离。首倡海运以济漕运、兴修水利治理湖泊水患、定票盐法改革盐政、整顿吏治……陶澍在两江总督任上的每一项政声里,几乎都有魏源的影子;在《筹漕篇》《湖广水利论》等折疏里,无不深藏着魏源的才华与革新的思想。


  道光十九年(1839年),古代史即将以怎样的鼓点落幕?近代史将以怎样的方式掀开扉页?这个春天,可能是病中的陶澍最忧心的日子。他想辞官回乡养病,但又对一直关注的禁烟放心不下。禁烟是他和林则徐、魏源等一起发起的,一方面已收缴了鸦片一万九千多箱;另一方面,朝野上下禁烟和反禁烟的激烈斗争,以及摇摆不定的道光皇帝,都让他担心处在风口浪尖的好友林则徐。四月初,在乌云压城的南京两江总督府内的病床上,弥留的陶澍拉着魏源和林则徐的手,相顾无言。


  如果说,东莞虎门的海滩上,第一缕因销毁鸦片冲天而起的硝烟,是中国古代史闭幕式上的烟火,那么,珠江口英国的隆隆炮声就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自高自大美梦的惊雷。


  虎门销烟的烈火刚刚熄灭,人们还沉浸在欢欣鼓舞之际,不甘失败的英国政府悍然发动了对华战争。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月7日,英军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英军受伤38人,无一人死亡;2月23日,英国继续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众血战,拼死抵抗。关天培英勇殉职,清军250人战死,1000余人成了英军俘虏,虎门炮台失守。而英军只有5人受了轻伤;5月24日,英军对广州发起全面进攻。清军士兵从未见过如此猛烈的炮火,纷纷恐惧溃逃,靖逆将军奕山竖起白旗,签订《广州和约》,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


  “楼船号令水犀横,保障遥寒岛屿鲸。仇错荆吴终畏错,闲晟赞普讵攻晟。乐羊夜满中山箧,骑劫晨更即墨兵。刚散六千君子卒,五羊风鹤已频惊。”参与了整个战事的魏源用这首引用了七个典故的诗,真实记录了鸦片战争中最耻辱的广州一战。他在诗中称赞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往广东禁烟的林则徐就像西汉楼船将军杨仆一样,沿途的水师经过他的大力整顿,战斗力大大加强,让英国侵略者闻之胆寒,从而保障了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怒斥那些主和派就像荆吴仇视晁错一样,怂恿清朝廷将林则徐革职;把英国侵略者比作当年吐蕃王离间李晟一样,利用投降派将林则徐罢职,自毁长城。


  一向自诩上国雄师的清军何以在一个“蕞尔蛮夷”面前竟败得如此令人猝不及防?败得如此让人触目惊心、不明所以呢?


  在前所未见的貌似强大敌人面前,来不及自省的道光皇帝被吓得心惊胆颤。他将战争的失败归咎于林则徐“轻启边衅”,“别生事端,误国病民”,在英国人的压力下将其全面革职,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两江总督裕谦幕府里,47岁的一介书生魏源也满腔热血地投入到了抗英战争中。他深入前线了解战况,参谋军事,赴宁波审讯俘虏收集情报。而在洋枪洋炮、坚船巨舰下节节败退的战事让魏源很快就清楚地看到了清朝落后的军事技术和陈旧的军事思想,还有朝廷战和不定的态度,更是让他明白愚昧、落后与自大才是失败的根源。愤然辞归的他决心著书。他要用开放思想来唤醒沉睡的国家,学习先进科技来强大羸弱落后的国防,为了让国人看到比海洋还广阔的世界,他愿化身神话故事中那只生生息息永不疲倦的填海精卫鸟。


  叁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鸮……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魏源就像是从上古《山海经》里飞出的一只鸟从未停下翅膀,让精卫填海的神话流过秦砖汉瓦,流过唐诗宋词,一直抵达清朝烽烟遍地的苏浙沿海。


  此时,古城镇江正上演着一场影响历史百年的人间离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前几天,被贬谪的林则徐携带着家眷从浙江杭州出发,欲经江苏、河南、陕西,由甘肃出关,进入新疆。得知林则徐将路过镇江,归隐扬州的魏源便早早赶来迎候。子夜,镇江城外的客栈一灯如豆,灯下,魏源紧握着林则徐的手,想起两人曾经一起整饬漕运,一起兴修水利,一起虎门销烟,一起诗文唱和,如今却一个归隐,一个远谪,魏源不由得潸然泪下。“城上旌旗城下盟,怒潮已做落潮声。”这次因禁烟而起的战争,最终以洋人跨海而来的坚船利炮获胜,羸弱的清朝一纸屈辱的条约而短暂落幕,这绝不是他和林则徐想看到的结果。但又能如何?毕竟思想的贫瘠与科技的落后,比身体的羸弱更让人窒息和可怕。


  “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与君宵对榻,三度两翻苹。”二人抵足而眠,彻夜长谈,话却仿佛怎么也说不完。两人在交谈中都认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还是国人对西方世界知之甚少。林则徐本来计划编撰一部关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大书,为中国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但如今被革职流放伊犁,生死难料,已经无法完成这一件事了,唯有托付魏源去完成。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此去伊犁,归期遥遥,这些《四洲志》的资料就拜托默深兄了,请务必尽快整理付梓,让国人更多地了解外夷,强我海防……”江风吹过清晨的镇江郊野,魏源从林则徐的手中接过几叠书稿,指尖上传来的重量若千斤。


  回到扬州絜园,身负重托的魏源不敢懈怠,着手整理和扩展林则徐交给他的文稿以及图文资料。通过魏源夜以继日的编写,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林则徐所辑《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的《海国图志》50卷本横空出世。它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自主编撰的一部最详细的世界史参考书,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和民俗文化,为国人打开了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扇窗。


  在清朝被外夷打得茫然无措之际,作为站在时代最前沿的思想精英,魏源冲破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第一次提出了“师夷长技”的对策。


  岳麓山畔立下的经世致用之志如磨砺已久的宝剑,总要出鞘,总要一试锋芒。可是,清朝的科举制度却似乎跟魏源开了个沉重的玩笑。多年的幕宾生涯,缘于魏源只是举人的身份。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年已半百,著作等身,却还只是一名举人的魏源端坐在礼部会试的考堂上参加考试。想到15岁中秀才,是家乡久负盛名的才子;20多岁时求学京城,其诗文便广受赞誉,跻身名士之列;29岁中举人,有《皇朝经世文编》《圣武记》《海国图志》等扛鼎之作刊行于世;更被陶澍、贺长龄、林则徐等封疆大吏另眼相看,奉为上宾,受邀参与军机要务的自己两鬓已霜,而现在甚至连考官都是自己著述的读者或曾经的同僚,心中的羞愤与无奈从魏源作答的笔端流淌。他不由得在科场的试卷上龙飞凤舞,笔锋过处,一篇力道遒劲横扫千军的申论一挥而就。可文章虽好,但还是因为没有使用规定的楷书体书写试卷而被罚暂停一年殿试。殿试三年一次,这意味着魏源又要苦等三年了。幸好,次年增开了一次恩科,魏源终于在乙巳恩科的殿试中得进士,并于这年秋天,被分发到扬州府东台县任知县,这一年,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魏源已经52岁了。


  终于可以开启自己积淀多年的经世梦想了。“礼耆德,惩奸猾,士民悦服。”第一次主政一方的魏源上任东台知县仅9个月,就因为尊老爱幼,礼贤下士,平反冤狱,惩办黑恶势力,关注水利等而得到当地官员和百姓的认可。可就在魏源准备在东台县一展经世之志的时候,他的母亲却去世了。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七月,“丁忧”除服的魏源开始代理兴化知县。到任的第三天,兴化县的汛情就到了岌岌可危的关键时候。当时,由于入夏以来高宝湖、洪泽湖水位高涨,管理河道的官员把运河排水到长江的闸都关闭了,要开下河坝放水,那么就意味着兴化等下河各县就要被淹;而一旦被淹,那些眼看着就可以收割入仓的稻田就会变得颗粒无收。像当年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一样尤留心舆图厄塞,河渠险隘的魏源想到这样的结果,立马就急了。


  这不合理!在担任贺长龄和陶澍幕宾时就对当地的地形地理、江河湖泊进行过详细踏勘和参与过治理,并专门写过《湖广水利论》的魏源对于两江之地的水利和水情早已太清楚不过了。


  由于河道由河道总督杨以增专门管辖,地方官员根本无法沟通,只受两江总督节制。为了陈述实情,阻止开下河坝放水,魏源连夜赶到两江总督衙门,求见总督陆建瀛。而相对于二品总督来说,一个小小的七品县官级别太低了,门役竟不予通报。怎么办?怎么办!眼前闪过那些躬耕半载的农民和那些即将收获的粮食,在总督府外深夜徘徊的魏源不由得心急如焚。蓦然,魏源的目光落在门前的巨大堂鼓上,急忙走近,拿起鼓槌,擂响了堂鼓。轰隆隆的鼓声在寂静的夜里像一声声闷雷,惊动了已经入睡的总督大人。听完魏源的报告,总督也不敢儿戏,赶忙跑到高邮去查看,同意了魏源的建议,命令开运河东岸的20多座闸放水,以减轻下河堤坝压力,同时,修改规定,往后即使必须开坝,也要等到处暑节气下河地区的早籼稻收割之后。“湖边无处看山色,但爱千家带雨耕。”这一年下河七县都免遭水灾,获得丰收。秋粮丰收后,兴化民众都十分感激魏源,把收获的稻子称为“魏公稻”。


  魏源署理兴化一年期满,因深夜击鼓保坝,敢于担当,总督陆建瀛就指派他整治两淮盐务,兼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下属淮北海州分司运判。在运判任上,他排除阻力,整治有力,成效显著。咸丰元年(1851年),魏源仅当了8个月盐官,就升任高邮知州。在高邮,他筑高邮湖大堤,植榆柳,方便湖上船只避风浪;改建文游台为书院,培育人才;利用公余时间整理著述,咸丰三年(1853年),60岁的魏源完成了《元史新编》,也是这一年,太平军攻打扬州,魏源被皇帝以“玩视军机”革职。


  肆


  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经世之志又一次被打断。魏源少年得志,却终老于科场,满腹经纶,却不容于当世。在历史的褶皱里左冲右突的魏源对这个纷乱的世道已心灰意冷,对这个腐朽的清朝再也不抱任何振兴的希望了。此刻,即使面对被革职后不久又被保举复职的任命,也勾不起对自己曾为之蹉跎半生的晚清官场一丝的留恋,他自称“世乱多故,无心仕宦”。仕途的不顺,际遇的多变,社会的动荡,让魏源疲惫不堪。而举国昏沉、闭目塞听的文化氛围,倍感苦闷的他顿生去意。既然经世之志已成为一场错觉,那就不如归去著述醒世的文章吧!咸丰四年(1854年),年届花甲的魏源,在曾为之深夜击鼓的兴化县正式遁入空门,法号“菩萨戒弟子魏承贯”。


  一位终身以经世、济世、醒世为己任的思想者却选择了这样的结局,是对世事的逃避,还是对时代另类的宣泄呢?杭州、西湖、南屏山,荒寂无人的石径上,已是霜雪满头的魏源蹒跚而行。他驻足而望,山河正萧索,他想给自己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答案,而此时清朝半壁江山隆隆的炮声,已敲碎了他心中的万语千言。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魏源反复喃喃着好友龚自珍的这首诗,如诵真言。好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想起这位早已陨落在政治旋涡中的同道好友,他当年辞官归隐丹阳时,是否也有和自己此时相同的心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想起虽然一生都在为抵御外夷侵略而枕戈待旦的至交林则徐却一直对西方文化、科技和贸易持开放性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看着这些理解自己,与自己心意相通的知音至交,一个一个相继走进了历史的浮光中,苍茫天地间唯余魏源一声“虽雅士如林,怎奈知音日少”的悲叹。


  “梦中疏草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此时,魏源所高度关注的币制改革和黄河改道入渤海的工程,也因为朝中无人支持无疾而终,就连那50卷本的《海国图志》也因饱受自大的士大夫们批判,被抱残守缺的迂腐文人斥责为“奇技淫巧”而屡次禁止刊印。


  经世不成,著述难就,魏源孤独地徘徊在近代史的扉页上,心无所依,此刻,唯有归兴浓如故乡的渌酒。世上有没有一种孤独,能孕育出生机勃勃的海洋?魏源给出了答案。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青山枯荣几度,明月盈亏有数,世事如棋常新,真正的思想家决不会永远归于沉寂,即便遁入空门,在装满湖湘经世文化的眼眸中,那也算是亘古不空。在兴化西寺潜心研究佛学,整理生平著述的魏源,凭着学贯中西的渊博知识,通过广泛收集和考证,将《海国图志》从起初的50卷本增补完善到了100卷本。卷一、卷二阐述具体的海防战略战术,并突出强调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其中详细介绍西方战舰制造、火器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主张在国内设置造船厂和火器局,自己制造船炮,以巩固中国海防。卷三至卷七十,则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风俗、经济、政治和兵备等情况。卷七十一至卷七十三,介绍外国教会、中西历法和纪年的情况。卷七十四至卷八十三,介绍本国地理概况,分析沿海地区形势。卷八十四至卷九十五,介绍先进的西方战舰、火器制造等技术,并收录有《火轮船图说》《铸炮铁模图说》等科技文献。卷九十六至卷一百,介绍地球天文方面的知识。从来没有一本书,能向国人如此详尽地呈现清朝版图之外的世界;从来没有一支矛,能像“师夷长技以制夷”一样刺破清朝妄自尊大的思想禁锢。


  往事在静坐禅悟的魏源脑海中一帧帧闪过,所有的风霜都从他苍老的身躯流过,最终和他的名字一起融入湖湘文化的魂魄里。


  梁启超说:“晚清的洋务派,就是受魏源‘师夷’思想的影响,加以运用和发挥的。”在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交接的夹缝中,魏源像一束光,穿透了一个时代的穹顶。甲午海战后,魏源曾经规划的经世蓝图终于被后来者所认识,他的著述也在短短几年内被多次刊印。


  “不知前山中,已是一夜雪。”魏源是前山落下的一场初雪,早早地铺陈出了这个世界最美好的样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
魏源:天高人独立
128593
风流人物
新闻稿
?长沙晚报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