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窑陶瓷制作: 千年不灭的瓷记忆
这个叫铜官的小镇,在长沙市西北,湘江东岸。这里江水奔流,日夜不息。长沙铜官窑就以它命名。
寻访铜官窑,一定要到现属望城区书堂山彩陶源村的谭家坡制瓷作坊遗迹馆,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釉下多彩陶器诞生地。
在这座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唐代龙窑遗址前,我被龙窑的气势所震撼;轻触铜官窑历史的吉光片羽,不禁折服于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铜官窑是民间瓷窑,从唐初开始烧制,鼎盛于中晚唐时期,几乎没有历史文献记载。感谢晚唐湖南诗人李群玉,留下诗作《石潴》: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佐证了当时壮观的烧窑景象。
一团团泥土,经过拉、捏、压、塑、画,光晒、火烧、水炼,神奇地绽放成一件件彩色的陶器。
釉下多彩是铜官窑划时代的贡献。在釉面下描绘颜色,经过窑火煅烧后,便呈现出青、黄、蓝、绿、褐、黑、铜红等色彩,自然瑰丽,永不脱落。铜红釉又是最早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中烧制出的红釉。
眼前两把有些破损的釉下彩壶:模印贴花双鱼壶、铜红釉彩鸟壶,虽略显粗糙,却朴拙自然,洒脱大气。
?????? 开放的唐代,万物生辉。这些壶腹上的图案,仿佛信手而画,展翅的虫鸟、舒卷的花朵、神秘的异域风情,随意、空灵而又朴实。
陶壶上的诗,情怀灵动,通俗雅致,尤能抓人眼球。"万里人南去,三秋鹰北飞,不知何岁月,得共汝同归。"自古文人多悲秋,我曾在长沙简牍博物馆见到过这首诗,那也是镌刻在一件铜官窑壶上,字迹有魏碑风范,而这次是笔走龙蛇。铜官窑多为日用陶瓷,多有题咏在上。其书法虽为匠人信手所书,但件件不落俗套,不办输名家。这些绘画、书法、诗词,让一件件生活器皿变成了可把玩观赏的艺术品。
唐代铜官窑陶器,还是民间诗人的创作园地。
一首直击人心、柔美凄婉的爱情诗曾十分流行:"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根据它演绎的舞剧《君生我未生》已在长沙上演,永恒的爱情穿越千年而来。
"春水春池满,春风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鸣春歌"用来歌咏春天;"客来莫直入,直入主人嗔。打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用来描写当地礼俗;"自入新峰市,唯闻旧酒香。抱琴酤一醉,尽日卧湾塘",酒意诗意,情趣盎然。
复原的制窑工棚前,我仿佛看见,一千多年前,无数不知名的陶工在这里书写他们自在的人生,挥洒他们特有的艺术情怀。
在唐代,这些铜官窑彩瓷沿湘江而下,销往全国,并成为著名的外销瓷器,它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南亚、西亚、北非等20多个国家。1998年,一条名为"黑石号"的沉船,在印度尼西亚海域被打捞出来,上面5万多件中晚唐长沙铜官窑瓷器震惊了世界。
那个孕育了这些铜官窑的古镇上,有条铜官街,专营铜官陶瓷,近年来也已修葺一新。
到达时,正值中午。春日的阳光,把悠长的街道照得温暖闲适。陶瓷是这里的主角,瓦盖琉璃,墙围陶器。街内的杜甫守风亭,沿江的几十座老炉窑,默默守候着厚重的文化,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街边的陶艺坊里,十分热闹,一些游客在自己动手制作陶艺。
一位陶艺师傅说,这里至今仍保留着正月初五点火烧窑的习俗,令人称奇的是蔡家段的外兴窑,从唐代至今,一直在烧制陶器,真是"千年不灭的窑火"。
?????? 历经沉浮兴衰,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代代传承下来,90后继承人也已崭露头角。2011年,长沙铜官窑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铜官生产的釉下多彩日用餐具,上了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香港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餐桌,新的"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宽广。
在铜官窑传承的陶瓷技艺中,最新鲜的是烧成"看火"。没有控温设备的年代,烧窑看火全凭陶工经验,何时投柴,何时停止,很有技巧。现在,先进的窑炉设备替代了"看火",但仍有一些陶艺家在坚守这种古老的柴烧窑制。每一次窑烧,都是独一无二的,火与土真实触碰的自然窑变更能保持陶器的本真与纯朴。
铜官窑拙朴的样子,瑰丽的色彩,洒脱自由,亦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