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民间剪纸:刀下留情生妙品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简简单单的红纸,折折剪剪,剪剪折折,像玩魔术般,花鸟虫鱼,英雄人物,在手指上随意翻飞。这就是剪纸的魅力,也是指尖的舞蹈。
民间剪纸艺术是历史的活化石,长沙望城剪纸起源于何时,已无处可查。但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
《长沙县志》(望城县系1951年由长沙县析出分置)记载,“元宵剪纸为灯,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或为龙灯鳖山游绕里巷”,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剪纸为衣”“焚之以荐祖”。由此可见,望城的民间剪纸早在清初就广为流传。
我们常常看到的大红双“喜”字剪纸,属于望城剪纸中的“喜期窗花”。这一带办喜事,都流行贴各种寓意吉祥的“窗花”,一般是房子里能够贴的地方都贴,尤其是女方陪嫁的东西,连茶碗盖子上也不拉下。大红喜字各式各样,充满喜庆气氛。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碰到喜庆之日,大户人家都要将艺人专门请到家里,一剪就是十天半个月。艺人邹易氏(1893—1985年)剪纸不用打画稿,用指甲在纸上掐掐就可以了,剪出来的人物花鸟,生动传神。一年到头被人请到家里去。1957年,她以整张红纸剪制《百花齐放图》,不画稿,繁而不乱,穿插自然,获得全县美术剪纸一等奖。到20世纪80年代,望城全县剪纸能手达3500人。
可能受楚地巫文化的影响,望城剪纸有很多与祭祀有关的内容,如民间丧葬,要挂一些剪纸招魂幡,打醮求雨则要有纸扎,上面剪贴一些怪诞的形象,以震慑鬼魅。纸扎艺人文震坤(1913—2004年)是这方面的高手,她的作品以神话传说、故事人物和花鸟为主,她剪过山魈等各类鬼神人物300多个,这些用于祭祀和祈祝的神怪形象,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大胆而富于想象力,也闪烁着楚巫文化神秘、浪漫的幽光。令人欣慰的是,她的子孙传承了文震坤的手艺,儿子秦石蛟、小姑子秦桂英、孙子秦岭春、媳妇何梅都是剪纸能手,剪纸艺术在这个剪纸世家得以延续和发扬。
有句老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望城剪纸以湘江为界,分河西、河东两大风格。以文震坤为代表的是河西派,剪纸与凿花,两者皆兼,先打画稿,讲究构图的平衡,受河西皮影戏影响大,动态感强,生活情趣的浓郁,富有装饰美。河东派剪纸不打画稿,信手剪来,“出手成章”。
望城书堂、友仁是有名的“剪纸之乡”。2008年,望城民间剪纸成功申报省纸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望城剪纸有单用剪刀的剪纸和单用刻刀的刻纸,也有的刀剪并用。剪纸刀法自由,画面粗放,刻纸线条严谨,细巧精致。
非遗传承人秦石蛟继承了母亲的剪纸手艺,他遍访全国各地剪纸艺术,成为一位创新型艺人。1984年,他受邀去日本表演剪纸,被日本新闻界赞为“神剪”。
“摇剪法”是秦石蛟的独门绝技,只见他右手一把剪刀,左手一张彩纸,身体前后微微摇摆,你还来不及回神,作品就已完成。说起这门绝技,他笑了,一次在火车上,他习惯性地拿出小剪刀来剪纸,火车剧烈地摇动了一下,剪纸产生了意外的效果,于是有了“摇剪法”。他独创的交织套色剪纸法,也让人叹为观止。他曾出版《千鸡图精选》,其图案无一雷同,各具神韵。
最值得大书一笔的是,他让“活化石”有了博物馆。2000年,秦石蛟剪纸世家创建了我国第一家私人剪纸博物馆———华夏剪纸博物馆,在望城县开馆,现有藏品16000余件,免费对外开放。秦石蛟编著出版了《望城民间剪纸》等十多本剪纸书籍。开馆时,不少楹联家送来了楹联。有联云:“刀下留情生妙品;湘中博物占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