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穿”身上,织就非遗华服梦
十月的长沙,金风送爽。“韵味?梨·月满华诞”2025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陶公庙会,日前在长沙县?梨街道的陶公庙广场举行。锣鼓喧天中,一支特殊的走秀队伍甫一亮相,便瞬间吸引了全场游客的目光——她们身上穿的并非绫罗绸缎,而是用彩色纸张和植绒布精心剪制而成的16件华服。
龙纹凤袍典雅庄重,锦绣旗袍玲珑别致,这些独一无二的“剪纸华服”在阳光下流光溢彩,引得现场观众惊叹连连、掌声不断。这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出自66岁的黄进美和她的志愿者团队之手,她们用一双巧手和一片匠心,让千年剪纸艺术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模特穿着剪纸服装走秀。
剪出千年技艺的流光溢彩
走秀现场,人们纷纷驻足细细观赏这些精美的服饰,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衣服上的每一片鳞甲、每一缕花纹,都不是绣上去或印上去的,而是用最传统的剪纸技艺,一剪一刀雕刻而成。柔软的纸张化作坚挺的衣领、飘逸的流苏、层叠的裙摆,将剪纸的镂空之美与服装的立体造型完美结合,仿佛让古老的图腾从纸上“站”了起来,行走在当下。
剪纸,这门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早已深深融入国人的文化血脉。它起源于西汉,历经千年流转:唐代的巧手匠人发明了漏版印花技术,让图案更为精细;南宋时,杭州的剪纸行业已初具规模;到了明清,它更是飞入宫廷,落入寻常百姓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2006年,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年后,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守护的文化瑰宝。
剪纸曾经是窗棂上喜庆的红花,是门楣上辟邪的祥瑞。而今天,它成了人们可以穿在身上的华服。这不仅是一次大胆的艺术创新,更是一种有力的文化宣言:非遗,正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鲜活地“活”在当下。
从退休职工到剪纸爱好者
这场惊艳演出的背后,是黄进美长达近十年的热爱与坚守。
今年66岁的黄进美是地道的?梨人,2009年退休后,如何让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成了她时常思索的问题。2016年,她走进社区老年大学,在器乐、舞蹈和剪纸等课程中,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就是觉得亲切,心里喜欢。”黄进美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道出了最初的心声。
然而,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老年大学的剪纸课仅开了3个月便因故停办,刚刚入门的新鲜感还未褪去,老师的指导却已中断。换作旁人,或许就此放弃了。但黄进美没有,她对剪纸的那份热爱,已经生根发芽。“老师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她笑着说。没有老师,她就自己当自己的老师。年轻人爱刷的抖音,成了她的“云上课堂”。她关注了许多剪纸艺人,一遍遍观看教学视频,然后自己对着红纸默默琢磨、反复练习。
“剪纸最大的乐趣就是自由,心里想的,手上就能剪出来。”在她看来,剪刀下的世界无边无界。传统的红纸、蓝纸、黄纸是主力,而飘落在她手中的树叶,也能化作一枚枚独具自然韵味的书签。正是这份不受拘束的创造乐趣,支撑着她走过了独自摸索的岁月,技艺在日复一日地坚持中悄然精进。

黄进美(右)展示她的作品。
让剪纸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
渐渐地,一个更大的梦想在黄进美心中萌发。她不想让剪纸只停留在自己的案头,她要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美,爱上这门手艺。
转机出现在2024年。她在抖音上看到了外地艺人用纸制作服装的短视频,一个大胆的想法瞬间被点燃:“我们也能做!而且要做出我们自己的特色!”她立刻召集起平日里一起剪纸的姐妹们,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志愿者时装队”。梦想很美好,但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从画版、选纸到裁剪、拼接,每一步都是挑战。最开始,她们从最简单的披肩做起,慢慢摸索,总结经验。一件复杂的剪纸旗袍,往往要耗费一个多月时间。手指被刻刀磨出了茧,眼睛因长时间专注而酸涩,但没有一个人喊累。
“我们根本没想过要成为网红,就是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坚持。”黄进美微笑着,眼神清澈而坚定。这份纯粹的热爱,化作了16件巧夺天工的华服,也化作了陶公庙会当天最美的风景。
如今,她和她的团队不仅是剪纸的创作者,更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授者”。她们走进社区、老年大学,手把手地教老年人剪纸,将这颗承载着传统文化基因的种子,撒到更多人的心田。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