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竹墙小院聚鸿鹄———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_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
首页 > 幸福长沙 > 历史文化名城 > 文化长沙 > 长沙故事 > 岁月流痕

竹墙小院聚鸿鹄———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

来源:长沙晚报 发布时间:2019-07-25 10:41 字体大小:

  【导览】新民学会成立旧址或称蔡和森故居,位于长沙市岳麓区新民路周家巷2号(原周家台子),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04),1917~1920年,蔡和森一家租住在这里。原建筑已毁于文夕大火现建筑系1985-1987年按原貌重建。重建旧址占地4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平方米。坐西朝东,木结构,竹织壁,壁上粉白灰,盖小青瓦。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有堂屋、正房、厢房、杂屋等。房外环以竹编院墙,左有菜地,前有朝门、水塘,朝门悬挂“痴寄庐”匾额。1983年,旧址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楼林立的长沙河西新民路,一座石牌坊会把你引进新民小区,走进小区,一座竹篱围护院子,一定会深深地吸引你。

  走进闹市中的这个隐藏的农家小院,香樟红枫蔽日,黛瓦白墙典雅,菜畦花圃质朴……,让人顿有种时空变幻之感,油然升起一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

  这就是中共党史上赫赫有名的新民学会成立的地方,槽门门额上“蔡和森故居”,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题写,而“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则是陈云同志题写的。院子的名字、题写者的名字,马上让人对这座农舍产生几份敬畏。

  没有这些,这个地方是真正的普通农舍,也会像他周边的农舍一样,化作高楼大厦的基坑。在毛泽东、蔡和森等年轻的共产党人踏足这个农舍前,这里人迹罕至,举目四望,除了远处的湘江和岳麓山,眼前就是大大小小的坟墓和农田。这座房子的主人是一位宁乡人,最初不过是为了守祖坟而搭建的临时住所。但这个宁乡人是位风雅之士,他为临时住所取了一个文雅的名字——— “沩痴寄庐”。1917年,“沩痴寄庐”迎来了一位叫蔡和森的年轻人,因为这里偏僻, 安静, 同时租金便宜,但到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一师范等地也算方便,如果把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接过来, 房子也够住,甚至,邀三五朋友相聚,这里也容得下。于是,蔡和森便租下了。

  正是这一租,改变了房子的命运,从此,这里热闹起来。蔡和森的同学毛泽东、萧子升、张昆弟等经常从河对岸的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横渡湘江来此聚会。有时就露宿在蔡和森家旁边的坟头边,畅谈通宵。

  进入旧址, 被处处营造的当年蔡、毛等年轻学子救国救民的激情氛围所感染。堂屋正中间摆着一张方桌,这张简简单单的小四方桌,就是毛泽东、蔡和森等一群年轻人畅谈理想,探讨人生,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地方,也是新民学会成立时的会场。当年,激烈的争辩, 或可经常在这里发生。“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后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创会理念,或可就是在方桌旁无数次的讨论后形成的。新民学会“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的会员章程, 或可就是在方桌旁的一次次讨论中渐渐成形。

  这里,积极向上的氛围吸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不仅有毛泽东、蔡和森,而且萧子升,何叔衡、罗章龙、李维汉、谢觉哉、向警予、杨开慧、蔡畅、

  夏曦、萧三、郭亮等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一个个来到了这里。这批品行高洁、志向远大、 以天下为己任、胸怀鸿鹄之志的知识青年, 在这里聚集,湖南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在这里露出了尖尖角。

  1918 年春天, 毛泽东、 蔡和森从这里出发, 身无分文, 只随身带着纸、 笔、 简单的换洗衣服, 游历了半个多月,深入洞庭湖东南岸沿线普通农家, 了解民情, 宣传新思想。 现实启发了他们对中国社会与中国命运的思考。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萧子升等13人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在此成立新民学会。接下来的的三年多时间,这里几乎就是新民学会总部。一些重要事件的发生,与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长沙的五四运动、驱逐军阀张敬尧、首倡湘省自治运动以及组织湘籍青年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等,与这些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事件,与这个小小的农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这里,把自己交给了国家、大众的毛泽东,也好好地尽过一次人子之责。

  新民学会旧址的纪念陈列中,有一张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围在母亲身边的照片,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回韶山的时候,在旧居看到过翻拍的这张照片,当时,他很兴奋地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张是哪里拱出来的?”照片上的故事发生在“五四运动”那一年。

  1919年春,毛泽东母亲生病,尽管他很忙,但仍将母亲接到长沙治疗,并借住到蔡和森的租屋,请蔡和森母亲葛健豪照顾。毛泽东有空就来探望母亲。一天,毛泽东和他的两个弟弟都来蔡和森家探望母亲,难得母子相聚,就到附近照相馆照了这张合影。不知什么时候,他母亲把合影送了一张给娘家,他娘家一直珍藏了这张照片。

  家事、国事,大事、小事,中国一批杰出的共产党人,就这样,与这个小小的竹墙小院紧紧联系在一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
竹墙小院聚鸿鹄———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
128591
岁月流痕
新闻稿
长沙晚报
2019-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