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从征满天下———岳麓山抗战文化园与遗址群
【导览】岳麓山抗战遗址群主要三个地点。其一,岳麓山抗战文化园,含麓山忠烈祠、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墓、七十七 师抗战阵亡将士墓等,位于湖南师范大学内的赫石坡一带,忠烈祠 建于1939年、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墓建于 1946 年,现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二,长沙会战第九战区司令部临时指挥所旧址,位于岳麓山东清风峡爱晚亭背山涧旁,是一个防空洞,系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临时指挥所,面积 30 平方米,周边有炮兵阵地、战壕,2011年被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三,长沙会战纪念碑,位于响鼓岭原鸟语林旁石亭北侧登高路58号,立于1941年,记叙了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悲壮故事。
翻开抗日历史,全中国共有 22 次大型会战,其中6次发生在湖南;侵华日军在华共战死60多万人,有10多万在湖南毙命。
岳麓山,这个湖湘文化的第一名山,也在这场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大博弈中,留下了血性印记。
岳麓山、岳麓书院,是长沙的旅游热点,但游客对分布在山上山下的抗战遗址,却有点忽略。
这些地点不应该被冷落。
第一个应该看看的,是湖南大学老图书馆留下的几根石柱,巨大的石柱上,日本飞机轰炸图书馆时留下的弹痕,还历历在目。
岳麓山就是这样直面这场战争的。
抗战期间前后交手四次、打了六年之久的长沙会战,岳麓山一度成了战区最高司令长官的临时指挥中心。 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了靠前督战,将指挥部从长沙二里牌迁至岳麓山爱晚亭后方一个只有30平方米大小的山洞里,在这里,薛岳与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合作,与日本人打了一次持久战, 不仅让日本人的机械化部队发挥不了作用,而且造成日第40师团断了给养,取得了“长沙大捷”的战果。岳麓山也为抗战中的辉煌战绩修建了纪念碑。长沙会战纪念碑建在岳麓山的响鼓岭上,高235米,宽1米,正面篆刻 “长沙会战碑”五字,记述了1939年9月,第九战区将士取得歼敌3万的战绩。
岳麓山,更为我们铭记了这场战争。
走进湖南师范大学校园内,顺着岳王亭路上行到桂花路交叉处,走到岳麓山边一个叫赫石坡的地方,就能看到“岳麓山抗战文化园”的指示牌。
这里,现在是一个山间缓坡平地,古木参天,浓荫蔽日,以岳王亭及围绕亭的一泓清泉为中心,周边有麓山忠烈祠、碑廊、七十三军墓、七十七师墓、几座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公馆式建筑环绕。他们构成了抗战文化园的核心要素。
忠烈祠在最前面,面向桂花路。该祠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是在原岳王庙基础上改建的。将岳王庙改建为麓山忠烈祠,爱国精神,被赋予时代含义后进行了一次传递。
麓山忠烈祠建筑平面为方形,像中国古代的太庙,外有一圈回廊,回廊的每根石柱上,刻写了挽联式的对联。正面石柱上刻写的是,“江水滔滔共一片斜阳长写出壮士当年血泪,赫石珞珞添几椽庙貌好留与后人终古馨香”。
祠里纪念的,是牺牲在 1937 年淞沪战场、由湖南士兵组成的第四路军将士。三湘健儿组成的队伍在这场战役中,虽然付出了6000余人的生命,但也让日本人留下了3000多人伤亡的代价。祠内,南侧壁上,《第四路军阵亡将士麓山忠烈祠记》不仅记述了第四路军淞沪抗战的战绩,还叙述了近代以来湘军的赫赫武功,充满血性与豪气:
“湘军旌旗遍海内,武功之盛,震烁古今”,而且提到,湖南人致力革命,不怕牺牲,“负载从征者满天下,中央恤典湘籍者,几占全国之半。”
岳王亭的后山坡上,是1946年修建的陆军73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爬过一段陡峭的石台阶,就可以看到梯田式排列的墓地,每座墓的墓前,立有一块简单的墓碑,刻上了牺牲者的名字与籍贯,从墓碑上看到,他们大多是里湖南人。在梯田式的墓地下前方,辟了一块较宽敞的平地,修建了重要军官的墓与碑塔、存放阵亡将士骨灰的地下室。地下室被命名为“忠义观”,观内有两门,左侧门题“义履”,右侧门题“仁蹈”,观外是一道石砌拱门,两侧对联为“中昭大麓,义塞苍冥”。
“中昭大麓,义塞苍冥”! 埋在这里的人,也许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民族尊严,有足够的资格享受国葬之礼,有足够的资格与黄兴、蔡锷一道长眠在岳麓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