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一风同孕名医———湘雅医学院早期建筑群与湘雅医学院
【导览】湘雅医学院早期建筑群,含门诊大楼(又称病栋大楼)、小礼堂、外籍教师楼、办公楼,细菌学馆和老图书馆等。位于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与湘雅一医院内,分别建于1915年、1935年和1955年,2002年被公布为长沙市近现代建筑,2005年被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 南湘雅、北协和”,是湘雅医学院的一个令人起敬的口碑,1992年,中国发行的4枚现代科学家的邮票中,有2枚是湘雅毕业生汤飞凡、张孝骞。
湘雅,已不仅仅是医院、医学院的代号,同时已经成为湖南文化发展、科学昌明、人才辈出的标志性符号。
湘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可以从湘雅的早期建筑群中一一追寻。
湘雅医院的发展,首先要归功于医学教育,湘雅医学教育的成功,又与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息息相关。
1915 年 10 月 18 日下午,一块刻有时任湖南省督军兼省长谭延闿亲笔题写的“湘雅医院”的花岗岩奠基石, 在中美双方的见证下,埋在长沙北门外被稻田、菜园、坟场包围的麻园岭。
当年埋奠基石的地方, 就是今天湘雅那栋被称为“ 红楼” 的、 朝向蔡锷路的老楼。 稍微上点年纪的长沙人,一定在这里挂号看过病,这里是医院的老病栋楼, 或称老门诊大楼。
“绵绵湘江绕城而过,船家自北沿江而上,看到湘雅医院的这栋红楼,便知到了长沙”,这是老长沙1948 年以前的记忆。
这栋红楼是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HK Murphy)留在中国的作品,也是当时中国中南地区唯一的、设施先进的医院。
红楼坐北朝南,正对着古城长沙的北门,最高处设计了一个瞭望台。整栋建筑最初三层,地下一层,地上二层,有三百余间房子,病床一百三十张。1942年1月,红楼被日本人焚毁,抗战胜利后修复时,不仅加高了一层,还在红楼西面扩建了一栋四层的住院楼,整个医院的建筑面积扩大到了7万平方米。新楼与原建筑相连, 组成马蹄形布局, 床位达 250 张, 并命名为国立湘雅医学院附属医院。
修复、扩建的建筑,保留了墨菲设计风格。建筑的外观,很中国化,如凹字型正立面,人字歇山屋顶,靴头爪角挑檐,栗色筒瓦,谷黄色正脊等,但内部,采用了当年在中国用得还不普遍的钢筋混凝土技术, 走廊、门窗,也带有西方建筑特点等等。
湘雅医学院与湘雅医院走到这一天,可不容易。早在1903年,美国雅礼协会就看中长沙,1905 年春, 雅礼协会确定在长沙的办学地点,29岁美国医生胡美,怀揣在长沙建一座和他的母校———霍普金斯大学一样的医科大学的理想到了长沙。
1906年,长沙城西牌楼的中央旅馆被改成了“雅礼医院”,同时,对街,出现了一个叫“雅礼大学堂” 的机构,1911年,雅礼护病学校成立并招生。长沙算是有了培养医生与医生治病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了。
1912 年,雅礼协会与湖南地方政府商讨合办一所医科大学,1913年7月,双方正式签订中美合作兴医办学契约,1914年12月8日,中美合作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潮宗街开办,颜福庆为首任校长,而那位要建所与自己母校一样学校的胡美博士,任这个学校的教务长兼湘雅医院院长。
作为医学教育与医疗机构的名号的“湘雅”,横空出世,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外合作的医学人才培养方式, 正式成型。这是中国几千年教育史上不曾有过的。
1915年2月,西牌楼的雅礼医院、雅礼护校迁入潮宗街,改称湘雅医院和湘雅护校,在湘雅医学会的管理下,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湘雅医院和湘雅护士学校,既互相依存,又彼此独立。与此同时,中美双方计划建设新校区、新医院,最后就选定在北郊的麻园岭一带,即今湘雅医院与湘雅医学院所在地。
1918年春初,湘雅新医院、新校区正式启用,从1918年到1926年,湘雅医院首任院长、湘雅医学专门学校首任教务长、雅礼协会在长沙的代表———美国人胡美博士一直在红楼内工作。此后百年风雨,虽兵连祸接,名字也改过多次,管理模式也不时变化,但医学院的发展不可阻挡,学校培养的医学人才、医院救治的病人早已遍及海内外。
今天的湘雅医学院,作为中南大学的一部分, 占地面积 1200 亩,建筑面积达77万平方米(不含老校区和附属医院),每年在校学生1万多人, 教职员工近万人,其中有正、副教授2000余人,博士生导师近700名。有 11 个本科专业、5所直属附属医院、24个临床教学基地。其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等在全国有排名第一的实力。
学院对外交流也十分活跃,与美国雅礼协会、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等再续前缘,与25个国家和地区经常开展学术交流,50% 的八年制医学生被选派到国际著名大学深造。
创建湘雅的重要人物美国人胡美博士,将自己在长沙20余年经历写的回忆录,定名为《Doctors East,Doctors West》,中国的翻译家将其译为《道一风同》,信、达、雅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