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循吏儒林点罗带———张浚张栻父子墓_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
首页 > 幸福长沙 > 历史文化名城 > 文化长沙 > 长沙故事 > 岁月流痕

循吏儒林点罗带———张浚张栻父子墓

来源:长沙晚报 发布时间:2019-07-25 10:41 字体大小:

  【导览】张父子墓,位于湖南省宁乡县巷子口镇官山乡官山村。二墓相邻,东端为张浚墓,西端为张 墓。 两墓均以花岗石作墓围,三合土筑成馒头状墓堆,墓前立有墓碑、墓表,建有祠(后改为书院)。墓与祠,坐北朝南,呈品字形排列,占地1411平方米。1959年,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5月3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浚、张栻是父子俩,父亲官做得大,立过战功,儿子学问做得大,是理学家,立下传世之言。张氏父子, 一武一文,一因“立功”传名,一因“立言”立世。

  一千多年过去了,儿子名气早盖过父亲。

  走近张氏父子长眠之地,山川形势就让人清肺静心。

  张氏父子墓所在的巷子口镇,位于宁乡西部,西邻益阳安化,东邻黄材,有千年邻居人面方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清代,小镇出过一位状元,扶持过曾、左、彭、胡的陶澍也曾在这里栽种过松树,20世纪 50年代修建的黄材水库,满库荡漾的清泉,也来自这一带。这里,现在已是沩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张氏父子墓地,背靠大沩山的九曲奇峰罗带山,前照发源于附近扶王山的宁乡文化之河沩江,正看,坟茔像一个马蹄,也像一把靠背椅。张氏父子墓地, 最近一次比较大的修缮发生在2008年,工程竣后,千余名张浚、张栻后人在墓地举行了祭奠仪式。

  2008年修缮时种植的松柏,也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了。

  张浚、张栻父子为四川人,一个死在江西余干、一个死在湖北江陵,为何要葬到湖南?

  张浚,字德远,死于1164,享年68岁,他其实也是读书人出身,是通过科举考试晋升高位的, 官做到了枢密院使,也得了过魏国公封号,是与岳飞、韩世忠齐名的南宋三大抗金将领之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

  他在病中时,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对儿子张栻、张杓兄弟俩说,自己当了相国,却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死后,“ 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

  父亲的临终遗言,张栻感之肺腑,抱着国残家破之痛,他把父亲葬于当时的抗金前线、相距故乡四川万里之遥的湖南。

  父亲逝世18年后,张栻在湖北江陵去世,他也追随老父,长眠于宁乡。

  张栻,字敬夫,一字乐斋,号南轩,与朱熹、吕祖谦时称“东南三贤”。他做过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等官,官运远不及其父,人生高度主要是在岳麓、城南书院担任山长与教书,与朱熹一道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朱张会讲” 佳话,为湖南奠定了一个以理学为核心的湖湘学派大厦。

  两墓朝向、形制均相同,花岗岩墓围、三合土封堆,墓前有石质的墓碑、拜台、拜道、墓表。儿子墓东侧有条长302米的麻石小道通向父亲的墓。

  儿子墓比老子墓大,封建士大夫们追求的人生境界是立德、立言、立功,做父亲的“功”似乎高于儿子,但儿子的“德”与“言”,显然高过了老子。 墓的一大一小、后人的一重一轻,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表露无遗。

  张氏父子的魂归宁乡, 不仅给自己留下了爱国风骨佳话, 也影响了一代一代的宁乡人、湖南人,湖南人、 宁乡人也因拥有守护张氏坟茔的这份责任而倍感荣耀。

  明嘉靖三年 ( 1524 ),敕建张浚祠与南轩学舍,同时敕封罗带山为“官山”,宁乡人倾力参与建设与保护;

  清顺治、同治年间,被岁月损伤的两墓, 进行了两次较大修缮, 并重新立了墓碑;

  上世纪60年代,南轩书院被正式改成了当地小学, 古老书院完成了从书院到现代学校的华丽转身,南轩书院走进了历史;

  上世纪 60-70 年代,墓表建筑有所损害,90年代以后,墓地经过了多次修缮,逐渐恢复了昔日光彩。

  1995 年以来,当地文物工作者在田间、河道、山林中找到了不少与书院有关的文物,其中, 一块从沩水河床中找到的、清同治八年立的石碑,上面写的是这几个字:“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车”,这些遗迹遗存, 已作为宝贵遗产得到妥善保护;

  2005年,这里挂出了湖南大学教学基地的牌子。

  从此,这里每年都有年轻学子来祭祀、朝拜;2009年,宁乡县成立了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多次举办南轩理学研讨活动,编辑出版相关文献资料,参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

  2014年,张浚张栻墓总体保护利用规划正式上报国家文物局,这里,作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

  ……

  随着张栻研究的深入,他在这里以及长沙土地上留下的一切,再次得到人们的重视与敬仰。一介书生,与青山同在。

  中华传统中,对文化的敬畏与尊崇在这里再次得到的验证,让人有不小的震动,比周围优美的自然风光更让人清肺静心。也许正是这种“敬畏与尊崇”,人类文明中,独有中华文化亘古不衰。中华文化不管经历何种风雨,只要“敬畏与尊崇”之心不变,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使之断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
循吏儒林点罗带———张浚张栻父子墓
128591
岁月流痕
新闻稿
长沙晚报
2019-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