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评论》印刷旧址———白果园巷
城市历史会告诉你:总有一个街影,那么忽远忽近;总有一些记忆,那么熟稔于心。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简淡的图画。它还可能容纳了一代人的生活足迹。在城市中,这些巷子是让人思绪万千的地方。
白果园巷就是其中之一。麻石路、清砖墙、老公馆,让巷子一如往日般幽折。这种小巷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来;它也不是乡村的陋巷,泥泞坎坷。在长沙,或许没有哪条巷子能如它一般,长仅约120米、宽约3米却汇聚着多处历史古迹,流传着诸多传奇故事。小巷就这样默默承受着时间给予的一切。
这条巷子紧挨黄兴南路步行街。巷外巷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巷外是都市的喧闹与浮躁,但巷内却是别样的宁静和祥和。
据附近居民说,这条巷子之所以得名白果园,是因为过去这里栽了许多白果树,也就是银杏树。当然,巷子的名字由来也有一个传说。相传远古时候,天帝之女七仙女心忧人间旱灾,遂请旨下凡,她来到一条古巷里,见百姓皆坐地观天,嘴枯唇裂,祈望苍天降雨求生。七仙女连忙拔下发夹往地上连戳数下,所戳之处即成一眼眼丰泉;在街头巷尾玉臂一挥,数株白果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清凉可熄烈日之火。百姓见此奔走相告,七仙女则翩然而去。为缅怀美丽善良的七仙女,古巷也就被命名为白果园。
当然,传说给人的感觉是虚幻的,它远没有身临其境来得真实。走入巷子中,你会发现它是一条南北向呈"S"型的古巷。这条巷子,几乎是几步一史迹,是一条不缺故事的文化小巷。
在民国时期,白果园为公馆集中之地。巷子31号公馆据说是孙中山保镖杜心武的寓所。巷子21号为程潜公馆。晚清翰林、民国书法家郑家溉也居于此街。更重要的是,巷子33号是当年印刷《湘江评论》的地方。1919年7月14日,湖南学生联合会创办的《湘江评论》周刊创刊,毛泽东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该刊以思潮澎湃而轰动一时。
像白果园这种小巷,隔绝了市窿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虽不深长,但一个人静静地走去,总会有别样的收获。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去,心都会像安放在宁静的黄昏里。身在其中,你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也可以听到历史的跫然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