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冬之暖_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
首页 > 幸福长沙 > 历史文化名城 > 文化长沙 > 长沙故事 > 湘楚风俗

冬之暖

来源:长沙晚报 发布时间:2019-07-25 09:45 字体大小:

  经立冬、小雪、大雪等农事节气后,乡村固然处于农闲阶段,一些农户开始到城中找事做,而旧时城市工匠则开始加夜班赶工。到了冬至这一天,黑夜最长,白天最短,今天长沙城乡民众多食用红枣糯米饭,据说可保证最冷的天气,能够不生冻疮,显然这是旧时人们对于寒冷疾患所使用的一种小小巫术,遵循的是英国民俗学家所揭示的同一律而已。此时节气上尚有小寒、大寒,天气是越来越冷,但寒冬过去就是新春。人们内心充满希望,因为家族的团聚、人情的温暖已离所有人越来越近。要过年了,开开心心,团团圆圆,中国人的岁时节令,也像中国人爱看的戏剧一样,要以大温暖、大团圆宣告落幕。除夕之后,一切又将再来。

  1.冬至大如年

  冬至,是中国农事二四节令中极重要的一个,在古老的中国,冬至节从周代起即成为一个传统大节并传承到民国初年。民国初年,袁世凯执政,冬至一度成为中国传统四大节之一:即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

  因近现代中国,一方面迫于国势危弱,努力学习西方,加紧与世界接轨步伐,实施国际上通行的公历,一度取消阴历;另一方面,中国努力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原有生活形态急剧变化,传统大节冬至节,在这一历史变迁洪流中,竟从国民新时间生活历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冬至一般在阳历12月22日前后,农历则当十月底。此时有十月十六日寒婆生,二十六日寒婆死,以此日雨晴,测一冬冷暖,颇为灵验。清嘉庆《善化县志》指出,此语出自梁朝《荆楚岁时记》,不过当时记为“寒颇”。

  ◆糯米饭,防冻疮

  今天长沙的冬至节令,主要只剩下一项尚为少数老长沙坚持的冬至食俗,即:冬至日,必食糯米饭。

  冬至日,长沙的糯米饭除用蒸、煮等方式制作外,讲究者尤喜制八宝五珍猪油糯米饭,也有人将糯米先用猪油炒过,再蒸食。

  冬至日,长沙人之要食糯米饭,俗信以为,此举可防冬季皮肤皴裂。其真实性,毫无必要论证。由此却可见在医药及营养不健全的老长沙,生冻疮者何其多,故今日冬至日,仍留此遗风。

  ◆冬至肉,最易藏

  长沙向有冬至肉之说。近人写作,有人误认为冬至肉就是腊肉,实际上听老辈们说,冬至肉应为暴腌肉或风吹肉,俗信认为,腊肉须入腊,即进入农历腊月后制作,经烟熏者方称腊肉。

  冬至日,长沙白天一般日丽风和,晚间则朔风已起,借此时节,长沙人利用好风日,大做暴腌肉或风吹肉。民间亦认为,从冬至日后至立冬前,肉泡在水中,因水性已寒,已难变质,故易于保存。

  ◆民忌虎,腐乳成猫乳

  冬至长沙亦有做腐乳之俗,谓此日所做腐乳,其味最佳,不过因长沙俗信忌“虎”,故腐乳皆称猫乳。此日,农村亦有阴干冬桑叶者,谓此日所制最佳,干咳症发作时,以冬桑叶煎水,效果最著。

  ◆冬至酒,成绝响

  冬至酒,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清代《长沙县志》《善化县志》等志书都曾记载:长沙人于冬至日祭祀始祖,有宗祠者,合族祭祀。各类湘人笔记和日记中还多记有:冬至日,各房家长入宗词祭祖后,还聚族喝冬至酒,最为隆重。不过,现在长沙各处宗祠大多已经消失,合族喝冬至酒的旧俗,亦无形中消失了。

  另一类“冬至酒”,则特指酒家常在冬至当日所酿制的酒,其味最为甘洌,俗以为冬至前,水太暖,制酒易酸;冬至后,水太冷,酒曲难于发酵。冬至之水水味最醇,酒味难坏,且酒味回甘,劲道极足。农业社会,制酒工艺不发达,对节令始终保持崇信。

  ◆数九歌尽,大地春回

  夏至、冬至,均为中国最重要的农事节令。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这是因为地球自转时有一定倾斜度,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的缘故。但由夏至后起庚,三庚有“三伏”之说。以冬至日记起天,七天一个时段,全国各地几乎皆有《数九歌》。刘钦武先生在《长沙市志·风俗卷》记录的长沙《数九歌》如下: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袖筒或口袋内);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天寒已结凌杠子);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赶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数九歌》毕,长沙地区寒冬已尽,霎那间,大地春回,柳绿桃红。

  2.但制腊八豆,更喜关肉肥

  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初八,为腊日。”其实,早在汉代就规定腊月初八为腊祭日。腊祭日“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此俗长沙早已不存,据说本省新化仍有这一腊日驱傩习俗留存。

  大多数人对腊八的认识,与腊八粥相关,相传腊八日是释迦牟尼成佛日,寺院做八宝粥供佛及向民间施舍。不过有清以来的长沙,一些寺院固然过腊八节造腊八粥,但影响力并不大,直到现在,长沙仍未形成在腊八节大吃腊八粥的风气,倒是每到腊八,长沙人制作腊八豆相沿成风。自入腊月后,长沙人开始大肆熏腊肉,三湘腊肉更是早已名闻全国。腊八到了,让人感觉,新年近了。

  ◆鲜香最是腊八豆

  腊八节,老长沙人虽不重视喝腊八粥,却重视做腊八豆。

  至迟从晚清开始,每到腊八,家家户户一大早即灶头冒烟,锅甑冒白气。街巷和村庄中的能干巧妇在腊八节来临之前,就已用冷水淘洗、泡软颗粒饱满的黄豆,进入腊八节,正好将泡软的腊八豆捞起入锅,蒸熟,摊凉,腊八夜晚放在床底稻草堆中,使之发酵。一个星期后,生霉发酵的腊八豆成熟,此时可加姜丝、粉盐拌匀,贮之覆水坛中。

  腊八节这天制作的腊八豆,不但将开启长沙人过年时的好味口。在正式过年前后,还会端上餐桌,即使只是用腊八豆开个鲜汤,那也是鲜香四溢,令食者舌底生津。当然更不用说蒜苗辣椒炒腊八豆、鱼籽鸡蛋炒腊八豆,尤其是腊八豆蒸腊肉,那都是些年节里特别好吃的口味菜。

  腊八节里制作的腊八豆,让有口福长沙人新添了特殊的鲜香口味。

  ◆关刀腊肉名远扬

  腊八豆只能算是家常小菜,腊月制作的三湘腊肉早已声名远扬。

  自入腊月后,长沙人便开始大肆熏炕腊肉,腊肉给寒冷冬日的长沙人提供了最韵味的美食享受。因其传统,对于漂泊异域的湖南人,极动“湘”愁。

  民国时期,湖南腊肉早已名闻全国。在梁实秋、汪曾祺、陈子展等著名作家的笔下,无一不有他们念念不忘的湖南腊肉美味,记下大蒜叶炒腊肉、腊八豆蒸腊肉、腊肉腊鱼腊鸡合蒸等佳肴在他们舌尖上的难忘。梁实秋在台湾谈吃,更写下“湖南腊肉,天下第一”的赞赏。

  长沙人制作腊肉,必在腊月,此时其味最好。当然,现在食品科学发达,腊肉一年四季均可制作。

  旧时长沙人腊月制作腊肉,经一盐、二腌、三晒、四熏四道程序。即先把皮薄肉嫩的上好猪肉切成条,最大肉条可达《三国演义》中关公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大小,并称为“关刀肉”,老长沙城北捞刀河居民最爱制作此类肉,城区腊味店亦对外销售关刀肉。此后,便以精盐抹于肉条上。腊味店腌渍腊肉,配料更丰,盐之外有糖,更将花椒、胡椒、桂皮、丁香等磨粉后拌匀,用于腌制肉条。一般腌渍7天。腌肉出缸后,将肉条清水漂洗干净,系麻绳晾于有风高处。最后以锯木屑、花生壳、茶籽壳、橘子皮等微热烟火将肉条熏7-10天。一些专制腊肉者为精益求精,甚至还在烟堆上撒碎米,称米香也会渗入到腊肉当中。

  从明代晚期开始,每到三冬腊月,长沙城内即有卤腊味店对外销售腊肉腊鱼,此时长沙腊肉皮色金黄,瘦肉橙红,肥肉蜡白,特别惹人喜爱。此时腊味店据闻已挂出有闻名全国的长沙北郊捞刀河所产关刀肉。这种关刀肉很长很大一块,据说沿袭了从三国时期关羽落刀于捞刀河时的制作传统。

  近年来,在长沙太平街和西长街及高桥,市民也能经常遇到来自湘西的腊肉,湘西腊肉比关刀肉更加肥厚,它们和长沙本地熏制的腊肉明显不同。湘西腊肉是用冷烟熏出来的,样子更黑,如果刮下湘西腊肉的黑垢,它的味道当然要比长沙腊肉更加美味、更具风味。

  有腊肉吃的冬天,即使长沙地区遭遇寒冷,在腊肉滋滋流油的肥腴中,也会顿觉湘味温暖。

  3.小年预演大年事

  农历腊月二十四,长沙过小年。家人大多已从外回来,吃顿还算丰盛的晚饭,作为长沙人迎接最隆重的春节盛会的预演。

  小年的到来,令人们感觉到大年马上就要到来,置办年货等过年准备工作,已非常紧迫,此时,城内各南货店、香烛铺、粮油店、理发铺、澡堂等,无不人满为患,在物资紧缺的年代,无一不排起长队。长沙俗话说,“有钱莫买年底货,鹅朗古(卵石)也要五十钱一个”,指的就是年底时置办年货的情形。

  小年到来,提示所有人,大年近在眼前,准备过年的人们,无不喜气洋洋。

  ◆糖油粑粑塞住灶王爷的嘴

  长沙人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相传这天正是各家各户的灶王爷上天奏事之日。旧俗在前一晚,即二十三晚,各家各户都会备足果品及糖油粑粑祭祀灶神,求它上天奏事之时,隐恶扬善,好话多说,坏话莫讲。

  不过,长沙人送灶神上天,却在腊月廿三。这在晚清民国时,家住长沙营盘街盘乐园口的名人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中,记述得非常清楚。我们在长沙调查民俗时,城区多位老人的口述亦证明王闿运所记无误。

  老一辈长沙人,很多都记得饴糖的滋味。那时,长沙街头就已有摇糖签的小贩,他们在石板上画糖画,挑着的柜子里就藏着极其甜美而柔软的饴糖。

  在旧时长沙过小年的前一天,即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正当各家各户送灶王爷上天之夜,不少人家的大人不知从哪神奇变出了极其甜蜜的饴糖。大人们用蚀糖抹在灶门和画像中九天司命灶王爷嘴上,然后把画像和厨房里灯檠及一双长筷烧掉,说是灶王爷坐着轿子升天了。

  一般大人还会顺便将“剩下”的饴糖,塞住眼巴巴在一旁看送灶王爷上天的孩童的嘴。送灶的男家长会告诉孩童,就要过年了,过年那天,尤其除夕和大年初一,小嘴巴一定要变得甜蜜蜜,礼貌、乖巧且亲热地与大人打招呼,尊敬家中老人,还要记得多说大吉大利话语,给家中带来新一年的好运。不好的话语,这几天中,千万不要信口胡说。

  以今天眼光来看,过小年时塞给小孩一把饴糖,其实也是让孩童在年俗的实践中社会化的过程。让孩童的嘴在新年学会说话,学会为人处世时学会与人打交道,应与人保持和谐良好的关系,而不要口不择言、口无遮拦。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民俗访问中,一些长沙老人也向我们提到,他们小时候看到封灶门和封住灶王爷嘴巴的不是饴糖,而是糖油粑粑。他们在过小年时,也会吃到糖油粑粑。过年时节,家中会在油锅里熬制一些糖油粑粑,在冬日街头买到糖油粑粑比弄到饴糖那可方便多了。其实长沙以糖油粑粑祀灶,在民国老长沙报纸中早就有了记载。

  ◆太妃糖、鹰牌炼乳、雪枣、鱿鱼、板鸭:抢年货,家家店前排长队

  昔日过小年及其前后,更是购置年货之期。长沙城内八角亭、红牌楼、青石桥、中山路的人流,每到此时,明显变得拥挤,颇感摩肩接踵起来。

  要过年了,不少的南食店门前排起了长队。一些头扎包布头巾的四乡农民也在小年前后扎堆赶往城中,置办年货,另有渔民或猎户,肩挑大鱼或兔子、山鸡等野物,在长沙老街上走过,吆喝叫卖。

  早在民国初年,长沙的一些商家即在力推南风板鸭和酱板鸭。南正街就有不少商铺挂出“北京板鸭”招牌,这些板鸭的制作者,大都是长沙厂商。20世纪20年代小年前后,长沙产的“北京板鸭”在湖南流行一时,且外销到上海等地,这些板鸭或酱板鸭,经过很好的包装,成为新年馈赠佳品。

  卖瓜子和花生的炒坊,在新年前早就排起长队,长沙人过年的零食中,瓜子和花生绝不可少,花生被称长生果,瓜子则代表多子多福。

  原籍湘阴、居住长沙的居民不少,他们则忙炒豆子和芝麻。豆子芝麻茶是湘阴人的至爱,何况其代指芝麻开花节节高。“豆”音近“兜”,吃了湘阴人的芝麻豆子茶,“有吃有兜,绝好兆头”。浏阳籍长沙居民则备好干茄子皮、干瓜菜等素食菜及炒米等。宁乡人平时说话瓮声瓮气挺蛮的,到过年时,却餐桌旁摆出制作的蜜饯刀豆花等零食,无一不显现出宁乡人的心灵手巧。

  此时八角亭、红牌楼的九如斋、朱稻香村及东方食品店等处,人们排起长队抢购各类新鲜南货副食品,生意最为红火。何况九如斋还有不少来自国外的新鲜货品,在民国时期,九如斋就代理欧美和中国发达地区的食品南货,如法国三星白兰地、英国马李氏太妃糖、美国咸方苏打、鹰牌炼乳等,中国各地土特产如贵州茅台、福建肉松、龙江粉丝、金华火腿、沙田蜜柚、新会甜橙等,无不搜罗齐全。新中国成立后,南北特产食品店销售的兰花豆和怪味豆,更让人早晚不息地排队。本地一些作坊在小年前后,都搞脚手不赢,白天黑夜地加班生产寸金糖、麻枣、雪枣、“猫屎筒”等食品,一些本地炒坊也对外销售原产土货,如油炸红薯片、虾片、炒瓜子、花生、结蚕豆,甚至是炒米,也摆满各处。

  最抢手的年货食材,还有鱿鱼、墨鱼等海产品。“笋丝炒鱿鱼”这道吉祥的年夜饭专用菜,至今仍盛行长沙餐桌上。鱿鱼是海鲜,游(鱿)刃有余(鱼),代表事业上的能力和顺利。

  ◆理发洗澡,节前价涨数倍

  就要过新年了,家家户户打扬尘,搞卫生。对于个人则讲究在新年将要来临之际置新衣、戴新帽,喜气洋洋街上走。再没钱,至少也要想办法,理个发,精神精神。在老长沙,老班子规矩,新春忌动刀剪,尤其忌讳新春理发。于是在除夕前夕,尤其过小年前后开始,比抢年货排更长队的就是理发。一到过年,因旧时忌讳,新春开年,长沙人都不去理发,老长沙理发店甚至可一直休到正月十五,但过年前他们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

  澡堂比理发店生意更红火,每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过小年)至除夕晚上,长沙浴室通宵达旦营业,一“位”难求,浴室借此涨价数倍,排队有时仍等不到位子。从过小年到除夕间的收入,竟可抵半年收入。可见生意之红火。

  家中在过小年前就已经打扫得干干净净,年货也已经购齐,新衣新鞋新帽都置备了,甚至连头面都清理得干干净净,家人也已经差不多都回来了,还等什么呢?就等过年的鞭炮炸响,准备过年团圆喽!

  不同的是,过去的长沙人,曾长伴梅花雅韵过年,并成为长沙城乡春节较为独特的风俗。

  长沙种植梅树的风俗,由来已久。南宋时期,过东屯渡东行十余里,有一梅坞。仅此一处,即种梅树十万株。当玉雪弥望,春节将届之际,东屯渡外,万梅绽放,一片“花叫”。而今天的定王台下,南宋词人姜夔也欣喜于长沙春节时绽放的红梅。

  晚清民国时期,长沙县北山蒿塘坳、安冲遍植梅树。当小年前后,长沙大雪弥漫时节,长沙北山漫山遍野,万梅怒放,成为望不到头的美丽“香雪海”。

  晚清民国时期,长沙北山人,呼吸着这大片大片梅花的香氛,衣服帽子染上梅香,穿过“香雪海”,回家幸福过年。这种情景,曾令一位笔名为“大兵”、客居海外的长沙县北山游子永难忘怀。他因抗战后“国共内战”历史原因,而滞留台湾孤岛,隔一湾浅浅海峡,从此再也不能回家。20世纪70年代,他在台湾的《湖南文献》上撰文,借心底绽放的那一树树北山梅花,代替自己穿过“香雪海”回家过年。可是,就在除夕,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像当年过小年时一样回北山去过年,结果在万梅丛中迷了路,永远绕不出山坳,找不到回家那条最熟悉的山路。已经是小年,已经走在路上了,但他却总是走不回家里,到家里过年。

  4.闭门但觉除夕暖

  除夕,是中国人最大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的第一个高潮,之后是更加喜气洋洋的新春(甚至包括元宵佳节);除夕,也是中国人以一年为周期的时间生活历上的最后一天。

  除夕之“除”,原意为在一年的最末一天逐除疫鬼。汉代先腊一日,大傩击鼓驱疫。驱疫的大傩仪式通常在夜晚举行,除日之夜,特别被重视,与后来的元宵、七夕、中秋一样,是一个以夜晚为主要活动时间的节日。

  在晋代和南朝,除夕得到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以辟邪、守岁、聚餐为民俗功能与内容框架的节日。后世除夕节俗,基本按此框架发展、演变。身在中华文化圈内的长沙亦莫能外,但也发展出略具本城特色的辞岁生活。

  ◆年夜饭十二碗与猪脚炖萝卜

  众所周知,除夕,是中国人过春节的第一个高潮,

  

  也是时间生活历上一年的最后一天。

  除夕谢年之时,户户张贴喜联,乡村农家送来乡间田间美味。图片来源:《年节习俗考全图》。

  长沙人过除夕,吃团年饭,家中长辈第一想着就是要场面丰盛壮观,过年毕竟是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当然要以最隆重方式迎接它;家中长辈第二希望的是家中每个人都能坐到团年饭桌旁,希望一家人无论男女老幼能到齐来全;第三是家中长辈遵从旧俗,不怕年夜饭吃得晏(晚)。作为小辈的我们平日为工作、生活在外面奔忙,在除夕年夜饭(或称团年饭)时,当然要多花些时间陪伴长辈,陪伴家中老人们的身旁。

  团年饭的味道,当然不只是摆满桌子、流传成百上千年的菜肴味道,那淌着油、代表富足的富贵肘子,昂首翘尾、代表“年年有余”的清蒸鳜鱼,那代表“竹报平安”的小炒笋丝……一桌圆圆满满的团年饭,在老长沙人习惯中,需上满十二碗。长沙人认为:除夕一桌十二碗的团年饭,是对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的生活礼赞,是对新一年美好富足生活的期盼,希望新年的十二月也能“月月有菜,月月有财”。

  经历过十年浩劫、物质生活尚未完全恢复丰盈的1983年初,时为长沙饭店特二级厨师、今著名湘菜大师谭添三先生,曾在当年《长沙日报》上“支招”,即称:长沙团年饭,最好十二碗,一些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可上四碟冷盘、八碗菜,加起来十二碗。谭添三如数家珍地谈到,头碗菜是有肉丸、蛋卷、冬笋片、肉片、鸡肫肝片、肚片、豆笋、木耳的杂烩火锅,在年夜饭中,杂烩火锅当然要称“全家福”,寓意吉祥;第二道菜为百凤朝阳,是有头有足的清蒸全鸡,鸡代表“吉”……谭添三先生在30前谈到的团年饭菜式,直到今天,整体变化不大。有变化的只是菜式的品种更上档次,如代表“年年有余”的鱼的档次,即从当初的鲤鱼、鲢子鱼变成鳜鱼、多宝鱼。

  早在1919年,一般长沙家庭流行的团年饭尚只八大碗。1919年年初长沙《大公报》刊载《长沙新年竹枝词·团年饭》一诗,称:“八碗团年例菜多,整鱼笋子粉火锅。齐道今年鱼肉贵,想腌腊菜不能多。”报载,1919年长沙团年饭菜式,有条件的家庭仅备办八大碗,除诗中提到的鱿鱼炒笋丝外,一般人家还备有全家福火锅(即杂烩火锅)、清蒸鲤鱼、虎皮肘子(或扣肉)、五圆整鸡、腊味合蒸、蒜苗炒腰花或清炖羊肉等随菜、清吉小菜等,另备八宝糯米饭或橘露汤圆等甜食小品。

  20世纪30年代中期,长沙家庭的团年饭,已增加到10个菜式,并称“十碗头”,寓意“十全十满”、富贵吉祥“满堂红”。抗战胜利后,长沙年夜饭已成“月月有菜,月月有团”的十二大碗。

  但旧时长沙一些家庭常见的年夜饭菜式,也有失传者,民国时期,长沙年夜饭菜式中,一些家庭随菜中的红萝卜丝炒白萝卜丝,即消失不见。

  一些生活水平一般的普通人家甚至贫穷人家,除夕年夜饭时,生活条件或无法企及“十碗头”乃至“月月有菜”。年夜饭时,他们通常共吃一锅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一些穷人家甚至连猪脚也无法弄到,乃以猪骨头炖萝卜。传说长沙有户人家,过年吃年夜饭时,不但猪骨头弄不到,家中连米也没有。女主妇却极贤惠,年夜饭乃以萝卜炖成一大锅,年夜饭开餐时,全家围炉向萝卜。主妇颇富“苦中作乐”精神,笑语道:萝卜好,随即吟打油诗一首:“萝卜煮得稀稀烂,又当牙祭又当饭。大家吃了心欢喜,发财就从明年起。”闭户但觉除夕暖的全家人大为欢喜,炉旁笑语,就此夜萝卜饱餐一顿,心中无不温暖开怀。第二年开年,心中有愧的丈夫即出门打工,发愤图强,勤劳致富,终在次年除夕前发财回来,家景亦开始兴旺。现在长沙人物质生活越变越好,不但不会光吃萝卜,吃光萝卜,年夜饭餐桌上,这味励志的猪脚炖萝卜亦早已消失无踪。

  旧时长沙人过年,吃年夜饭,讲究的就是除万难,也要回家吃过年的团年饭。一些人家讲究吃得越晚越好,吃的时间讲究越长越好。近二十余年来,城市团年饭多在饭馆酒楼中进行,此风俗如今亦不存。

 今天城市中大多数家庭,年夜饭多改在酒楼餐馆中吃了,也不限定吃晚餐,中餐亦可,重在团年。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亲友互贺,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也就顺势在吃完年夜饭后,在酒楼中的年夜饭桌旁解决了。

  ◆摇钱树与插梅花

  如果细细比较,人们或会发现,东西方“过年”方式,竟奇妙地存在共同点。

  西方人过圣诞节时,一般会准备一棵小松树作为圣诞树。

  长沙、湘潭及浏阳、宁乡等地居民过春节,晚清民国时期,也时兴砍一棵小冬青树,或折几枝冬青枝,供在神龛上,插在米缸里。枝上悬挂元宝等节物,美其名曰“摇钱树”。清朝谭澍春在《湘潭竹枝词》咏新年年景时就说:“鸡豚腊酒说团年,多贴桃符万户鲜。折取冬青堂上供,不知摇得几多钱?”

  1926年2月19日长沙《大公报》记载,每到过年,尤其除夕前,长沙周边农民会从山间砍来一捆捆冬青、柏叶,更多的是腊梅,扎成一束束,堆成一堆堆,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常在八角亭、司门口等繁华街头大声叫卖。此际人们耳畔常会听到空气中不断传来迎接新年的鞭炮声。

  城内人家在除夕前或当天,常会购回成捆的梅枝或冬青枝,作“迎春”节物。读书人家更喜在新春来临之际,往家中供瓶或米桶内插上梅花以迎春,此举成为长沙旧时标志性的喜庆年景之一。

  不过,在今天的除夕时节,以梅枝、冬青枝插于供瓶或米桶迎春之俗,已经不存。改革开放后,长沙人过年时兴将年橘、富贵竹、发财树、蝴蝶兰等搬入家中,应景迎春,祈求发财,或亦古风遗留。

  ◆关财门与闭门羹

  旧时,长沙人除夕吃团年饭前,还时兴“关财门”,闭起门阖家欢聚,全家大吃团年饭。

  事前,人们除在门前贴春联,更要在正对面墙壁上贴起写有“对我生财”等吉利话的红纸,以方便大年初一打开财门时,可一眼看到新春的祝福和欢喜。

  这类红纸招贴,最好是在关了财门以后贴。人不出门,如何能贴?远亲不如近邻。吉祥红招贴,一般都是由对门人家互相张贴。最后那户人家的红纸,则由街上更夫负责张贴。

  除夕年关,万民欢乐之时,亦不乏“有家不敢归”的贫困人,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债主收债,匠师收工钱,到除夕均已为最后期限。除夕之夜,在旧时街头或乡间阡陌,常可看到收债人的灯笼、火把在路上川流不息。家中有钱者,都尽量在除夕前或除夕关财门、团年饭前结清账目,以保持信用。

  一些人家实在无法付清债务,家中铜壶、衣服,便可能被人提走。更有一些人家所欠太多,竟如“杨白劳”一般,只得外出躲债。澡堂在除夕夜通宵开放,这里也就成为城市不少躲账者的“天堂”。到大年初一,讨债者与债主见面,相互为图新年吉利,不能谈债务的只言片语,反倒要互道“恭喜发财”,求个吉利。所以躲债躲过除夕,一般要到明年十五元宵后,即出了大年之外,债主才能再行讨债了。

  当然,还有的欠账人家,利用辞年,施一妙招,即在除夕夜尚未深,即早早紧闭大门,用红纸书写“衡门衍庆”四字,请人贴于大门合页之上,紧闭大门,任何人不得出进,这叫“封财门”。讨债客遇到这样的债主相当无奈。有好事者在1923年特记此事,刊载在当年新年前的《长沙新年竹枝词》中,其诗道:“贫家早早掩财门,债主虽临难进门。恼煞商家收账客,无钱反吃闭门羹”。

  今天,在除夕之夜,长沙不少人家仍保留了早早“关财门”的习俗,当然这与欠债已毫无关系,讨债者也早就没有旧时除夕不能讨账的讲究了。这些早早“关财门”的人家,只是遵从旧习原意,据说除夕财门关得早,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家,让阖家更能欢聚团圆,更要紧的是,关了财门后,俗信财气一点也不外泄,方便新年钟声敲响时,大年初一到来,即可大开财门,招财进宝,福源富贵滚滚来。

  ◆吉利话与压岁钱

  除夕夜,讲究大家庭团聚,男女老幼围炉共话,小孩子们要给家中长辈拜年,老人则会给小孩压岁钱,祝他们平安顺利地成长,学业进步,工作有成。一些人还会在“关财门”之前于庭院或门外燃放喜庆烟花,在关财门时,大放鞭炮。

  老长沙人过年,追求吉祥、平安、圆满、喜气洋洋。此夜,人们对家庭大小事务,力求周全。大人们在除夕前,定会教自家儿女们说吉利话,同时告诉他们哪些话不能说。旧时一些大人相信小孩的话一般会很灵验。一些人家亦用红纸写上“小儿之言,百无禁忌”,贴在墙角。即使小儿女说错话,也可用这句“百无禁忌”来化解的,或者改用吉利语也可逢凶化吉,如除夕忌打碎碗盏,但可用“岁岁(碎碎)平安”、“打发打发,越打越发”化解;忌打翻酒杯,也可用“灯泼酒红”的吉利话来弥补。在已祛魅的今天,这些行为和言语,已基本不成其为忌讳了。

  除夕夜,团圆夜,一家人守岁围炉向火。过年了,除夕夜应该陪父母守岁,让孝敬的亲之礼,成为春节的首要义务。父母高兴,小孩更开心。长沙有句俗语:“大人子望插田,细伢子望过年”,春节恐怕最受家中小朋友欢迎。过年小孩子有新衣新帽穿戴,更有压岁钱领。

  压岁钱,是对孩子们新春祝福和他们平平安安的奖赏,还可让孩子的嘴在除夕夜、大年初一也“沾上蜜”,让他们学会“大方而真诚”地说祝福的“甜言蜜语”。

  1924年,著名报人、民俗学家胡朴安在收集到的《长沙新年纪俗诗》开篇第一首,即写长沙团年饭后迎春盛景,该纪说道:

  九方烧烛叩诸天,盘列三牲奉祀虔。

  拜罢祖宗拜家长,辞年还要压岁钱。

  胡朴安说:长沙人过除夕,烧九方烛,祀天神祖宗。祀毕,合家团拜,谓之辞年。为家长者以红线穿制钱百文,赐与儿童,名压岁钱。今天长沙人过年,像90多年前一样,大人仍会向晚辈发“红票子”压岁钱,希望他们健康成长,学习进步,工作顺利。

  ◆三十晚上的火

  吃罢团年饭,老长沙人讲究各家各户家中都要灯火齐明,并有“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里的灯”之语流行。

  所谓三十晚上的火,指的就是旧时各户城中家庭以炭盆烧得越红火越好,闭户唯觉除夕暖。长沙地区所辖乡村颇时兴“烧柴蔸”,柴蔸最喜用大枫树蔸;“柴蔸”,谐音“财头”,柴蔸能越烧越旺,极其耐烧。除夕夜一家人就这样在除夕夜在火旁团聚守岁,其实守岁也是“守睡”。小孩子实在要睡了,都不能说睡觉,要说挖窖,好像这样,就能挖到一个金窖似的。

  湘军代表人物曾国藩家后人曾宝荪在其回忆录中,写到其家过除夕时,要在大院门首燃起熊熊燃烧的大火把,即古之燎,此亦古风遗留,今不存。

  现今人们仍很讲究除夕夜习俗,这夜家中必灯火通明。据说,这也是保留旧俗,除夕燃灯是为了“照耗神”,这一风俗现仍在老长沙不少家庭中保存。当然,此夜,中央电视台都会播放春节联欢晚会,不少城乡家庭就在此夜开着电视,听着主持人在电视机里大声倒计时报数,报告新春的到来。当新春到来时,千门万户,大门财门,鞭炮一齐轰鸣,又一个红火的新春到来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
冬之暖
128589
湘楚风俗
新闻稿
长沙晚报
2019-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