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德园:在曲线自救中重生
《左传》 云:"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德园名出此处。
"德园"是"百年德园"的前世。时光要追溯到清光绪四年(1878年)。谭盛德的夫妇在长沙臬司衙门(后名司门口,现黄兴中路王府井所在地)创立了 "德园小吃店",以经营大包点和茶水为主业。谭氏夫妇勤劳致富,童叟不欺,声名鹊起,他们的店铺逐渐成为长沙首屈一指的茶馆,初显品牌效应。
创业难,守业更难。品牌亦如此。谭氏后人无力继续继续辉煌,德园在民国初年间被转让给官厨。
草根厨房到殿堂膳房,德园开始了全新的蜕变,接任者在保持包点上佳品质的同时, 创立了"八大名包"; 在保持茶馆特色的同时,创新经营范围,将官厨的湘菜引入德园。 一时间,"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 德园包子真好呷"传诵, "德园包子" 成为长沙的一张名片,成了省城其它茶馆再也无法超越的标杆, 德园的品牌地位已然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公私合营和被国有化,德园被并入长沙市商业局饮食集团,搬迁至黄兴南路樊西巷口 (现人民路与黄兴路步行街交界处),但德园的品牌效应仍在影响着长沙人的生活习惯。端午节时,到德园排队买几个包子过节,已然成为长沙人的习惯行为。
为什么百年老店的名字成了"百年德园",而不是 "德园"? 今天的德园正宗传人们说起这段历史了满是艰守与传承的泪与痛。故事要从1946年、德园86岁那年说起。"发面郎中" 王卓云师傅门下收了个新徒弟--潘业纪,二十好几,瘦骨嶙峋,小学肄业。1979年,德园百岁,潘业纪凭勤奋,从师兄弟中脱颖而出,担任德园总经理。说起他的勤奋,德园的师傅们还记得,青年时的他每天半夜2点到店开门发面,这个习惯一直到他古稀之年还在坚持。
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大变革,企业,尤其是餐饮企业,成为最先完全放开市场化经营的行业之一,"国"字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显示拙劣的"游泳"技能,呛水的呛水,淹死的淹死,很多长沙有名的老字号倒闭了。1993年7月,带领德园团队稳步发展的潘业纪,却因为客观原因不得不离开德园。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德园由于效率低下,生意难以为继。受城市规划的影响,德园店铺必须拆迁。德园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德园品牌可能旦夕尽毁。在这危急关头, 已然视德园为家的潘业纪,虽年近六旬,却毅然接过坚守老字号百年品牌的大旗,于1999年4月1日,率领不愿放弃的"德园"品牌的员工们,在原黄土岭路(现芙蓉路)侯家塘天剑路口择址重新开业至今,挽救德园的声名于不堕。
然而,20世纪90年代,"德园"商标被重庆一家公司抢注。但该品牌持有人却不对品牌的使用进行监管,以致各种假冒 "德园" 层出不穷, 给"德园包子" 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为保护百年品牌的声名,规避经营风险,为品牌重续辉煌打基础,2007年, 德园新一代传人--潘业纪的儿子潘壬子在工商总局注册 "百年德园"商标, 并于2013年成立"湖南百年德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百年德园", "百年" 二字, 不但代表 "德园"辉煌的历史,更代表着要继续传承百年,成为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