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关于长沙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摘登)_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关于长沙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摘登)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25-06-06 09:08 字体大小: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68.78亿元、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05%。

(一)经济运行回稳向好。坚持精准施策稳增长,制定出台推进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1+8方案,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联万企”行动、“两重”“两新”送解优专项行动。坚持紧盯项目稳投资,共储备项目896个,预估总投资约1.4万亿元,新引进2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97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1个。坚持挖潜增效稳消费,全市接待游客突破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坚持优进优出稳外贸,净增生产型外贸企业61家、累计达970家。

(二)产业质效稳步提升。加快建设“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累计培育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以“两清单、两增量”为抓手深入实施园区制造业提升行动,园区亩均税收达27.62万元、增长6.65%。培育优质企业梯队,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6个,总数达32个,数量居中部城市第一。

(三)创新动能加快集聚。坚持以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省“四大实验室”全部实体化运行,全国首个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试运行,全市累计引育企业研发中心225家,攻克8.61米盾构机主轴承等26项全球领跑和自主可控技术,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3%,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32位、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

(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湖南湘江新区经济总量稳居国家级新区前六位。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落地全省首个QFLP试点项目,累计取得国家级制度创新成果11项。中欧班列(长沙)开行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年对外实际投资13.5亿美元,连续四年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8600项政务服务实现“减证办”“免证办”,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达85%以上。全市实有经营主体突破191万户,入选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再次获评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

(五)城乡区域融合共进。《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正式批复。长沙机场改扩建加快实施,高铁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初具雏形。长株潭纳入国家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试点,虞公港一期建成运行,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落户项目27个,总投资119.5亿元。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分列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百强县第4、第5、第14位。完成100个美丽宜居村庄和10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片建设,70%以上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超50万元。

(六)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坚持办实事、守底线,省市重点民生实事34个项目51个考核指标全面完成,连续17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新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85所,建设“品质县中”10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9.3万个。新建急救站点5个,新增公共场所AED3060台。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00家,新增普惠托位7270个。开工筹建保租房10977套、公租房379套。完成城镇燃气“瓶改管”80个小区。深化食品药品安全治理,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药械化质量抽检合格率分别在98%、99%以上。

二、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进出口总额保稳提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粮食产量、节能减排和碳排放强度下降完成省定任务。

三、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更大力度释放内需潜力。大力提振消费,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推进新消费品牌创新城市试点建设,实施首发经济引领行动。扩大投资效益,积极推进基础设施REITs试点,全年引进重大产业项目80个。强化政策统筹,推动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联万企”行动,深化惠企政策“一件事一次办”和“免申即享”改革,确保政策红利更多惠及各类经营主体和广大消费者。

(二)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链群。紧扣“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主攻方向,持续推动17条重点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施“服务型制造示范工程”,争创国家、省级两业融合共进试点。推进数实深度融合,力争数字经济增长10%以上,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长沙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新建5G基站200个,支持世界计算·长沙智谷、湖南人工智能算力数据中心、湖南大数据交易所项目建设及运营。强化园区载体支撑,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三)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增强战略科技力量。加快“1+2”国家实验室体系落地和建设步伐,持续推进省“4+4”科创工程在长项目建设,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工程机械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编制全市技术创新图谱,定期发布产业紧缺急需技术清单,完善“揭榜挂帅”等机制,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0家以上、引育研发企业(中心)70家以上。加强“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协同创新,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600亿元,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

(四)以深层次改革增强内生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积极推进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工程、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长效机制。持续推进信用长沙建设,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推动营商环境升级,扩大“高效办成一件事”套餐覆盖面,持续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支持纸质证明免提交率60%以上。持续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推动水电气接入“零负担”,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五)务实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拓展开放平台功能,打造中欧(长沙)国际合作园区,加快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高铁新城片区建设。高标准办好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加快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争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长株潭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树牢“一座城”理念,推动长株潭都市圈加快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高标准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奥体中心、花博园首开区,协同推进“一厅一道一园一廊四张网”建设。

(六)持续提升特大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推进“双五”工程,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推动长沙更具魅力、更有活力。健全“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行动,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30个,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2个、城市危旧房屋1260套,新增停车位10万个。高标准建设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推动天心阁—西文庙坪、潮宗街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示范片区建设,打造简牍文化片区。建设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争创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试点示范城市。

(七)推动城乡融合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培育县域经济“领头羊群”,推动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在全国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推动都市农业稳产提质,加快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分类、分区、分地域精细化推广,新建高标准农田25.19万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完成省定粮食生产任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3700亿元。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由建设向运营转变,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同步增长。

(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左右。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创建2个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建设基础教育学位9万个以上,建设“医教康融合”实验学校5所,新改扩建公办高中7所。新建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60家,新增社区普惠托育服务点40家,完成残疾人托养服务2000人。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积极推进公园绿地、桥下公共空间体育设施建设,建设智慧社区健身中心80个、国球进社区(村)100个。

(九)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房地联动开发动态监测管理机制,持续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持续推进电网“630攻坚”,加快推动500千伏长沙县、平浏线、大托等智慧电网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强综合救援、专业救援、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加快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


长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6月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
关于长沙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摘登)
9713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新闻稿
市发展改革委
2025-06-06